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方欣:营造良好写作空间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14/12/1 19:48:10

 

摘要:在学生的眼中,作文是他们最为头痛的对象;在老师的心中,评改作文是他们最为苦恼的事情。而这样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没得到解决,最终还是重复着“学生枯燥乏味的写文章;老师枯燥乏味地评文章”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其实解决这样的难题也不难,最重要的是能对症下药,一针见血。所以,笔者将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抛砖引玉,让老师和学生都彻底地摆脱这一困境。

关键词:写作  生活  情感  评价

 

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想写,只是不知道写什么,而且写出来总是空洞乏味,缺乏情感。其实大家都知道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的是对生活的观察,缺乏的是情感的体验,却总是无从下手。

1、品读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学生言之无物的原因是什么?无非就是他们没有什么时间走进生活,去发现,去品味。这样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写作没有素材,凭空捏造、空话连篇。写人,千人一面;叙事,千篇一律。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脱离了生活,语文本身就不复存在,更何况写作呢。所以,想让学生写作文,写好作文,首要任务就是督促学生走进生活,打开学生的视野。当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直接的感观,在交流世界中获取了沟通的快乐,在网络平台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知容量。

在探索中,学生会从中获取无限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与他人分享对此的认识、理解、感悟和创作欲望,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生活所得,形式可以自由多样,教师不必去干涉,作品只让他们自己去回味,体会自身的成长。教师还可以通过作文布置,让他们讲述自己观察生活的收获、品味生活的喜悦。当然,在命题中应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驻足,去体会其中的关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长此以往,学生就不至于再凭空捏造,无中生有了。

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很好地为写作做了诠释。日常生活中并不缺少写作的素材,缺少的是学生在生活中的驻足与品味。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可以下笔的素材,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缤纷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用双眼去观察,用双手去触摸,用身心去品味。那么生活中的美,必然尽收学生的眼底。学生的创作源泉就不会枯竭,作为教师,就不必再去担忧学生言之无物了。反而应当相信,他们的文字必将极具时代生活气息,更能打动人心。

2、陶冶情操,激发学生释放情感

处在成长路程的学生,他们都是初涉人世,非常敏感,一件小小的事情,都能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正是这样,他们对社会生活往往觉得无比新鲜,都能从中收获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些体验促使着他们的成长,陪伴他们的成长的老师,应当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从单纯走向成熟,从感性走向理性。

同时,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文字记录的重要性,不仅提高自己的审美兴趣,而且记录着自己的成长历程,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从而让学生真正将写作当成自己生活以及成长历程中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必需品,把写作作为自己人生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途径。相信,学生如果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不仅可以促进他们理性思维的激发,还让他们陶冶自己的情操,懂得了整理并释放自己的情感。

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将学生的情感体会放在教学的首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导他们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体会,表达出来。同时将写作的目标要求与他们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让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感同身受,真正做到激发出他们思维火花,迸发出他们创作的灵感,让他们充分发挥出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创作出属于他们的心灵文字。

而当,作文能充分表达出他们的心境,必然富有情感,能让人体会到其字里行间跳跃着青春的活力,那么这样的文章必然是富有境界的佳作,读者肯定能受到文字的感染。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又怎么能不取得长足的进步呢?

3、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的年龄已经注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会显得那么尽善尽美,在老师的眼中,肯定是参差不齐。学生受教育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所以,教师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断地完善、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经常激发他要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空间,和他人相比,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往往会有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学生他们内心世界丰富而独特,教师有时只能以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不仅要理性分析,同时也要感性对待,少一些拘束,多一分体谅,尊重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启发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保护他们身上所特有的那份“真”与“趣”,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所以在评改中,评语应当满怀情感,一字一句都要寄予厚望,一言一语都要触动心灵。不仅赏识地肯定他们的进步与优点,同时委婉地探讨他们所存在的不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与寄托,体会到老师那犹如春风拂面的柔和与体贴。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面批,让学生更确切地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长此以往,他们的创作必然更上一层楼。

4、交流互动,营造学生写作氛围

在作文点评课中,作为教师,应当多肯定学生优秀的一面,促进学生作品的交流。如:可以当堂展示学生的作品,可以通过版面展示在班级一角或者在一学期之后把较为优秀的作品汇集起来装订成册留作纪念,还可以推荐佳作发表。这样做,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进他们之间相互学习,也更能带动所有的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一些作品还不怎么优秀的学生,通过交流,让他们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后教师要多加重视与指导,多突出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多发掘他们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学生一旦感受到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必然能更有兴趣、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写作之中,从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当适当地下水,给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的文采飞扬,给学生以一种文学的熏陶。只有老师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学生才真正和老师在思想感情上获得沟通交流,从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当学生从中感受到老师那份独特的魅力之后,会拥有更大的动力向写作进军,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和信念。

总之,在写作的课堂上,我们不应当闭门造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之中,用真心去感知、体会,激发学生释放自身的情感,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差异,鼓励创新,呵护学生的成长,真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信,学生的写作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我们也不再是头疼不已。

 

参考文献: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作者:方欣

学校:莆田哲理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