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秀 :谁为中学语文教师买单 ——语文教学杂谈
发布时间:2014/12/3 21:52:57
多年来,中学语文学科成了最受指责的对象,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听不见肯定的声音,声音无论是来自学生、家长,还是学校的领导。笔者在中学从教几十年,从农村普通中学一直到现在的一级达标学校,遭遇几乎没有例外。语文组成了学校领导经常点名或不点名批评的对象,语文老师差不多成了师范类劣等生的代名词。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是事实,又不是事实。说它是事实,是因为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诸多的弊端;说它不全是事实,是因为这责任不应该全部由语文教师来承担。下面,笔者试从几个方面对语文教学存在的现象及原因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高考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冲击
众所周知,高考成绩已经成了决定一个中学生命运的重要筹码,也成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权威评价。高考虽然一年一度,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冲击却是经久不衰的。中学语文教育,虽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其实永远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如来掌。
也许有人要问,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存在于中学的每一个学科之中,为什么只对语文学科产生重大冲击?这是因为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属性。自然学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应试能力高的学生素质能力相应也高。语文属于社会学科,其界域和层面难于界定。从内涵方面说,最基本的是读写;从外延方面说,阅读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写作包含各种的文体,甚至是诸如请柬、合同、契约这些实用文体。语文素质高的学生未必是考场上的能手。换一个角度说,理科素质特强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奥赛等形式免试直接进入大学;语文学科就没有这样的幸运。最典型的莫过于2009年四川省的考生黄某,他用甲骨文临场写作,连评卷老师都如看天书,只好请古文字专家来翻译,可是,最后却以“没有使用规范简化汉字”为由,仅判给几分笔墨分,算是安慰。据说后来该考生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要是没有后面的偶然,该考生就要被拒绝于大学校门之外,抱憾终身。一个中学生能够在考场用甲骨文运用自如地写作,古文字研究水平之高,令人匪夷所思,却被应试考试的条条框框判为另类。试问,天下虽大,还有哪个学生敢用自己的前途,去闯应试考试的禁区?现实将尖锐的矛盾摆在语文老师的面前,是用语文的大视野观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是只紧紧盯住那么几个考点,语文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职能和现状的煎熬。
高考指挥棒的威力深入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前几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几乎使中学作文教学陷入瘫痪的境地。淡化文体,四不像的作文成了创新的时文;不注重语言规律,猎奇生造的网络语言被当做文采;呆板僵化的排比段落理所当然地替代了严谨有序的文章结构。这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引诱着高中生一步步走向误区。老师也只能随大流,从高一到高三,几乎一体化写话题作文。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头脑中根本没有文体意识,以致简单的议论文和规范的应用文也不会写,考试作文高手居然写不出规范的请假条和申请报告。近几年,命题者也许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向文体回归,但又产生了新问题,例如2011年的福建高考,把文体当做一个重要的评分标准,结果,作文不及格的考生达到百分之十八以上,据说,失分的原因,主要是文体不规范。也就是说,去年可得高分的作文,到了今年又成了不及格的作文。别的学科会出现这样捉摸不定的现象吗?教师的教学是三年之功;高考的评分标准却掌握在少数命题者的手中,说变就变。对语文学科来说,考场如赌场,谁又能意料到三年之后的评分标准?语文教师的成败居然是决定于他们的运气。社会和学校完全有理由指责语文教师的失败,但是,这又是谁之过呢?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几十年,但在大兴话题作文的那几年,作文辅导课和讲评课,曾经出现从未有过的茫然。作文不要审题,不要章法,那么,又辅导什么呢?讲审题,讲章法,又有可能制约了学生信马由缰的思维,与高考话题作文的评分标准背道而驰,讲得越多,有可能失分也越多。我相信,大部分老师经过权衡利弊,最后也像我一样,选择了随大流,干脆来一个庄子式的“无为而教”了。至于语文主观题的所谓标准答案也不像理科那样具备客观性,许多标准答案只是命题者的一厢情愿。2009年和2011年的高考阅读文,原创作者无法解答高考试题的笑话,被闹得纷纷扬扬,这无不是对高考试题的极大讽刺。说白了,阅读文的正确答案,只是几个命题者自以为是的答案。语文教师一直在与命题者玩评分标准的游戏,而且,这游戏永远没有句号,试想,老师又有什么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考纲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向,考点决定了老师授课的内容。作为耕耘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没有左右《考纲》的能力,但对《考纲》的是非我们却最有发言权。本人想借这个机会,特别谈一谈对福建省高考文学名著题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考纲》规定必考的十部名著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2010年的《考纲》虽然删除了《围城》和《匹克威克外传》,仍然还有八部。姑且不说这些作品的时代与当今的中学生距离有多大,外国的人名记忆有多难,仅从数量上来看,每一部都是宏编巨著,叠加起来是高中语文课本的好几倍。提倡学生多读文学名著无可非议,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可是,从高考考试的内容来看,尤其是选择题,涉及的多是小说的情节乃至一些细节。这些试题基本上与鉴赏能力无关,但却需要死记硬背。为了文学名著题,许多学生从进入高一开始,就进入备战状态。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任务重压之下,学生花费在语文学科上的时间本来就少得可怜,仅有的一点时间也基本上消耗在文学名著上,还能有多少的时间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一个考点误了高中生多少的宝贵时间!文学名著题被命题者吹嘘为福建省高考最亮丽的风景,但笔者却以为,所有试题中,最耗费学生时间,最没有考察价值的应首推文学名著题了。笔者无权修改《考纲》,只是想呼吁,如果语文高考的模式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学生永远都是考试的工具,素质教育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永远是一句空话。
二、不断的标新立异导致语文教学混乱
当前的社会是急功近利的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意识形态领域,都在追求标新立异,似乎唯有标新立异才能达到急功近利的目的。教育界也不例外,教学改革成了教育界时尚用语,几百年总结出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似乎成了贬义词。要成名,就要贬低传统教学,就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出人头地。在教改的旗帜下,新教学理论、新观念、新教学经验纷纷出笼,尤其是语文界,更是多得令人目眩头晕。有些人仅凭借一节公开课或者一篇论文,一夜之间,就成了新秀、骨干、甚至是专家。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专家,长期脱离教学前沿,想当然地炮制一些脱离实际的与众不同的新名词来为自己扬名立万,把中学语文阵地当做私家试验田。风气所及,一些刚刚走上教育战线的新兵,甚至连什么是传统教学都一无所知,也无畏地挤入教改的行列。一方面是中学语文教学水平在不断地下降,一方面是新秀、骨干、专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头衔金光闪闪,吸引着一代代的年轻教师前赴后继。笔者无意为传统教学辩护,也不想非议那些新秀们,我只想说,万物都有其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揠苗助长只能是事与愿违。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太多太多了,在这骚动的年代更要保持恬淡的心态。
其实,各个行业都有授徒的传统,他们没有怎样去刻意求新,但照样代代衣钵相传,为什么一到中学语文界就要如此大张旗鼓,一反常态?自然学科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语文学科应该算是相对的稳定。然而,语文教改的呼声比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高涨——而最受社会攻击的偏偏又是语文学科。我们是否有扪心自问过,学生语文水平的下降,是传统教学的遗患,还是源于这种乱纷纷的所谓教学改革?社会在前进,任何观念都要与时俱进,这谁也不会有异议,问题在于,是稳中求进,还是把任何的标新立异都看做是一种进步?标新立异有可能是进步,但也有可能是倒退。君不见,许多异端邪说都有“标新立异”的特征。为了评职称,相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写过教学经验的论文,这些论文有着几分真实性大家心知肚明。就是一些专家提出来的理论,大多也是闭门造车,又有几个人的理论得到追踪验证?究竟有多少可行性?一节公开课又能说明什么!且不说公开课的作秀水分,就是真正成功的公开课,又凝聚了师生的多少汗水,有的甚至要经过多次的排练。教学是教师常态下的行为,是教师日常的工作,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持久精神,这种花时费力的公开课只适合表演,绝不可能替代常态的教学。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凡是脱离现实的理论和经验,一旦与现实的土壤相接触,马上就会枯萎。
看似百花齐放的教改热潮,掩盖的是一种极端混乱的本质,多元化理论的内核是对教学的肢解。笔者从教了几十年,年年都在听教学改革,可是,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什么是语文的本质,语文算不算工具,“教什么”和“怎么教”孰重孰轻,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本人至今还是没有弄清楚,也未听过有得到共识的说法。我相信,像我一样,在无休止的争辩中浑浑噩噩度过教学春秋的一定是不乏其人。教学无非是传授知识,本来不是什么高科技,可是,经过一折腾,反而变得像武侠小说里的门派一样的复杂和玄虚,借用兄弟打雁的故事来比喻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是最恰当不过。烧烤了吃,还是煮了吃还没有争论清楚,鸿雁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可怜的是高中学生,三年短暂的学习时间,就在教改争吵不休的唾沫纷飞中随风而逝了。
笔者绝不敢批评教改这个大方向,只是想提醒一点,学生是活的,教学方法是死的,任何教学方法,只有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才会发挥作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知道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绝不是故作愤激之语,与其盲目地崇拜和模仿别人的经验,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地摸索和总结出一些经验,后者要比前者多一些可靠和实用。不要忘记,自己才是真正的下海者,海水的深浅咸淡谁都没有比你清楚。笔者也真诚地希望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学者们,不要老是将眼光盯住几个外国教育家。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国家体制,社会环境,家庭教育,都会造成学生不同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外国的教育理论未必适合中国的学生。就是中国的学生,语文水平也是千差万别。城市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不同,不同级别学校的学生也不同。教学研究者应少玩弄些花样,多做些实际调查,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改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
三、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固然有诸多的客观因素,但教师本身的素质也值得反思。无须讳言,现在语文教师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导致下降的原因,分析起来,不外是这么几条:第一,与上文所说的急功近利思想有关。许多年轻教师很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有所表现,热衷于探讨课堂的形式,对专业基础知识肯下苦功夫钻研的越来越少了。不想去钻研唐诗宋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这些本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反而希望能通过一两节公开课或一两篇论文而挤入教坛新秀的行列,这种侥幸心理使他们忽视了案头功夫的重要性。第二,为了应付高考,许多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高考的研究上。研究考纲,研究试题,研究解题技巧,研究答题套路、模式。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花费过多的时间研究高考,必然就没有时间钻研专业知识了。其实,教师如果本身业务水平不过关,就算对高考试题研究得再深透,也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互联网的出现为老师的备课提供了方便,但无形之中,也滋长了教师的惰性。这种现买现卖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上课时抖完了,下课时,也就随着钟声消失了。过去的教师,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还必须对资料进行甄选、鉴别,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不断进修提高的过程。第四,繁重的教学任务也让语文老师挤不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作文的评改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样改一份试卷,语文老师花费的时间是其他学科的几倍。
教育界曾流传着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业知识不扎实的教师,即使掌握再多的教学方法,终其一生,最多只能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匠所能教出来的只能是解题的工具,绝对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几乎被中学语文界神话的魏书生的知识树,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独到之处,稍有教学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些知识点的重要,但是,教师本身知识欠缺,纵然 知道了知识树,又能起什么作用?有人说,一个教师应该具备半个演讲家的口才,半个作家的文才,半个演员的表演艺术……,这个标准并不算高,语文老师更应如此。中学语文学习关系到学生的未来,事实上,除了部分学生能够进入大学的中文系继续深造之外,绝大部分的学生,中学的语文学历就是他们语文学习的终极学历了。从学生的一生利益考虑,我们岂能掉以轻心。
总之,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面对外界指责,我们不想推卸责任,但是,我们要问,是语文教师不负责任呢,还是大环境使然呢?有人站在语文教师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语文老师考虑过吗?社会在指责语文教师的同时谁又能慷慨地为语文老师买单?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光凭语文教师的努力是无力回天的,须要决策者拿出有力的举措,否则,语文教师恐怕只能永远吟唱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自叹了。以上是笔者多年从教的一些感想,虽提出了一些问题,却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姑且称之为“杂谈”吧。
作者:林毓秀
学校:福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