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建华:试论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

发布时间:2014/11/26 15:57:47

 

把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调整后的大纲规定“各个学科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阅读、理解及分析等语文能力。近年的高考试题,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都占相当的比例,还有作文,不少学生偏题,离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语文训练中,忽略了有机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则是学生本身不重视认识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中学生相当部分确实不太重视思想的提高了,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不屑一顾的事。近年从北京中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只有20%的中学生知道毛泽东这位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至于刘少奇、朱德则无人知晓。(见北京青年报或报刊文摘)他们知道的是霍元甲、陈真和聪明的小和尚一休及打斗言情片中的人物。试想,一个没有政治水平的人,其思想水平如何提高?他写出来的文章能有积极意义吗?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作品是一个溶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炉的学科。思想是串起生活珍珠的金线,没有这根金线,珍珠总是散落的,零星的,它无法形成光彩夺目的项链、珠花。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溶进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中,而不把它作为一种外加的附着物或是可有可无的外在点缀。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出以下几点:

1、恰当、客观地评价思想内容。

因为文本是思想的载体,是进行评价的依托。如果脱离教材随便议发,势必无法把握其思想内涵。所言也没有根据,学生就不会信服。比如:在教授洪亮吉的《治平篇》,学生在感知全文之后,不禁产生疑问:封建时代的洪亮吉就为治平日久,人口迅速增长,造成土地锐减,百姓生活困难等诸多社会问题深深地忧虑,并且写出了世界上第一篇人口论专著。比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还早五年,而且文章布局谨严,逐层深入,说理有力,那为什么中国还是变成了世界人口大国。针对这一问题,我就从文中作者的两个解决人口过多问题的办法入手。作者提出的一靠天灾疾疫来加以调剂;二靠君、相的调剂,动员民众开辟荒田野地。但这两个办法,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作者只能是为“治平之民虑”。由于作者受时代的局限,他就不可能想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想到要改变人的观念,打破“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意识,因此,他只能停留在“忧虑”上面,而无法帮助乾隆帝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一经分析,作品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便十分清楚,而我国之所以要把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国策也就不辩自明了。

2、抓往特点,情理结合。

青少年容易被情感染,所以教学中要以情晓理,以情感人。注意作品中的感情因素,使学生在动心动情时进行教育,只有真正地触及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作品的思想意义与爱憎感情都具有审美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德育、美育价值,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产生极其丰富的影响。

文章作品又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增进对人生的理解。作品中包含的文化知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我抓住体裁特点,注意以形象感染教育学生,寓教于美。比如,教授《火刑》时,我注意挖掘人物的精神之美。布鲁诺的品德、志向、理想以及他坚持真理,不畏残暴,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在此同时,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两面作战的结果:即一面同自然作战,一面同愚昧作战。文明和愚昧的矛盾,科学和反科学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止。从布鲁诺的一生遭遇,让学生看到了科学发展道路的艰难曲折;从这位科学巨人坚定不移的前进步代和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更看到了科学和真理的不可战胜,看到了历史巨轮不可阻挡的气势,明确了布鲁诺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即便是反面人物或是被扭曲的人物,只要作认识上的提高,也可以成为精神上的营养。作者的哀伤、批判,同样可以增加教育美。中间人物的性格心理更有一种现实意义。比如鲁迅的《药》中,刽子手康大叔,牢头阿义以及那一批不觉悟的茶客,透过鲁迅先生的那饱含感情的笔触,学生不难看出当时中国国民的愚昧与落后,同时感受到新中国到来的必然性。

优秀作品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这个美的因素的挖掘,对提高学生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极有好处。

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它的情感美。诗者根情,文学作品一般都能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喻人,作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溶注其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襟怀情愫。作者写作品的目的不在营构‘境’,而在表达‘意”,所以如果离开情思意趣,就不能感染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中,我尽量避免简单划一的分析,注意情感分析,创造新的教学形象,把感知推进一步。比如教授孙犁的《荷花淀》时,在人物分析时,抓住水生(主人公)对妻子的情愫以及水生嫂对水生第一个报名参军的理解、支持以及些微的怨艾(“我不反对,但家里怎么办?"),让学生体会抗战时期一对年轻夫妇为民族利益而抛却个人的幸福,投身到抗日洪流的精神美。这精神之美是个人情感的升华,学生便在这情感美中得以熏陶。

教学中,还得注意作品的哲理美,教学的基本程式是:

整体感知→具体分析→综合深化。

(感知)    (体验)    (悟道)

文学作品本身有不少都饱含哲理,挖掘文章的哲理因素,对提高学生的认识大有稗益。在教巴金的《灯》这一散文时,我结合俄国作家柯罗连柯的《灯光》进行教学。在理清两文的结构之后,我对两文进行比校,指出两文在主题上看,两文都写了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渴望,但巴金的《灯》表现了光明终将驱散黑暗,正义必定最后胜利的思想,而《灯光》则揭示了“在生活的河流上只有拼搏进取,才能达到光明的境界。光明的到来,成功的取得,不能坐等,而应自己不断地去搏取”的哲理。学生循文感知,情感体验之后,自然也会得出这样的道理,而这一道理的领悟,对他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有补益的。

作品中的哲理因素俯拾皆是,比如王安石和苏轼的两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前者说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人们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同时还须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这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道出了成功所需要的三条件。另外,文中提出的“深思慎取”的告诫,对于治学也好,工作也罢,都有很大的启发。后者那种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是很值得学生取法的。学生学了这两篇文章之后,在认识上应会产生新的飞跃。

3、课内外结合,引导自我教育

由于语文的社会性,所以思想教育必然渗透到课外去,一本好书,一个良友,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最后总是要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因此,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告知学生,鲁迅的作品经过几十年的检验,之所以站得脚(台湾现在也出版了《鲁迅全集》)不是因为他的文学功力特别高明于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而在于他的思想是第一流的。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看到了。别人看到了的东西,他看的更深一层。当人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的时候,他已看到了事物的深层内里。没有别的解释,就是由于思想高人一等的缘故。作家们还在同情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时,他已用《一件小事》赞颂了劳动者身上的高贵品质了。许多人还在争论是否要采用传统形式的问题时,他就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了。

鲁迅的思想之所以高出同时代人,很重要的原因是自甘寂寞,渗淡经营。业至精勤,呕心沥血。一句话,没有作者严肃认真,严谨细致的态度,就不可能进入沉潜思考,如痴入迷的境界。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摆脱多种干扰,静下心来,稳定情绪,认真思考,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涉及到学生的目标与毅力问题了。通过课外阅读,不少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许多有杰出成就的人物,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强的毅力。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和学生交谈时,相当多的学生觉得他们虽有目标,但却不大确定,或者目标简单,无非是“考上大学”或“中专”。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美好的理想,向往的目标。由于中学生处在人生的一个特定的时期,由于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种种原因使他们的目标不能实现。所以在目标水准降下来之后,在学习上往往就采取“退却合理化”的做法,得过且过,这样就影响了他们潜在能力的发挥,妨碍他们去取得更好的成绩。

有鉴于此,正面灌输一些正确的思想,宣传一些英雄人物或科学家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他们都是目标和毅力的最好结合的典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事迹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敬仰之情,有敬仰就有模仿,那么其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并且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作者:王建华

学校:宁德霞浦一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