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范明林: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回归

发布时间:2014/12/1 20:01:05

 

【摘要】课改的春风,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我国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景象背后,仍存在许多误区。不少教师单纯为了在阅读课上能打破与传统阅读教学的樊篱,在课堂上对文本的处理往往如蜻蜓点水,一读而过,这势必会使语文教学悖离“新课改”的宗旨。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文本阅读”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误区   回归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有关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探讨成为近来的热点之一,一些语文教师,努力以新课标中的有关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精神为理念,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改革,这是值得肯定。但也有不少教师单纯为了在阅读课上能打破与传统阅读教学的樊篱,在课堂上对文本的处理往往如蜻蜓点水,一读而过。他们总是害怕文本解读太深会影响课堂的对话生成性,又怕导致课堂上的霸权,被人误认作是一堂抱残守缺的应试阅读课。于是,他们把阅读活动当成一种随心所欲的“对话”,把阅读教学变成了众声喧哗的“自由论坛”,以至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表面上呈现出了热热闹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虚假繁荣景象。为此作为一线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正本清源,把我们母语教学的根留住。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大误区

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是大势所趋,是势在必然。问题是怎么改,改什么,这两者都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既是课改的理论研究者,又是课改的实践者,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推行课改,切不可为了所谓的“创新”、所谓的“理念”而人云亦云,不顾客观实际的去搞所谓的“对话”,惟恐自己落了“后”。笔者认为,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中出现了以下几种误区。

(一)表演代替了阅读

首先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用表演来代替阅读。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的表演上。有老师讲《皇帝的新装》的第一课时,没有作者介绍,背景介绍,一上课便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皇帝裸游的罪魁祸首是谁”?10分钟不到,文本阅读结束。接下来让学生在班上设下法庭,有被告,有原告,有法官,还有律师,学生分组上台进行断案,台上的学生感兴趣的演,台下的学生感兴趣的看,连听课的老师也饶有兴趣。听完课后我们不禁要问,作为第一课时,学生对安徒生了解吗?对安徒生的作品了解吗?10 分钟的文本阅读,学生对情节和主题能掌握吗?而在评课时,许多老师认为这是新课改新理念下的一堂好课,他们的理由是:这样的阅读教学,这样的文本处理和传统有了本质的区别,新课程不是要求超越书本,大胆创新,解放学生吗?这个老师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怕讲课文太枯燥,不符合课改的标准,于是上演了这出“法庭”版的《皇帝的新装》。笔者还见过有位老师讲《桃花源记》也是把重点放在了表演上,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朴实的民风。真没想到,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是通过诵读来体会,而是通过表演。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知、理解,学会鉴赏、运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其上成小品课或表演课,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表演代替了阅读,人文性建立在抛弃字词句篇的基础之上,那么在这浮华背后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丧失,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我们五千年泱泱大国母语教学的悲哀呀!

(二)声光电为主的多媒体干扰着阅读

其次便是以声光电为主的多媒体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干扰。现在几乎所有的语文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在教学手段无不花样翻新,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令人耳目一新。有些课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节课,一会儿看风景,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出字幕;一会儿放图片,真是热闹非凡。可是,热闹过后,学生得到什么呢?确实,是感官享受。有些老师在使用手段的时候,把目的和手段、主要和次要颠倒了,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学生还没来得及记下标题,教学环节已经到了下一讲。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也有它的局限性,更应该认识到手段无论怎样先进,它都只是起辅助的作用,而不是目的,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到手段的花样翻新上,是可笑的,也是愚蠢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曾有这么一堂课,上课铃没响,教室里响起“望望头上天外天”的《愚公移山》歌曲,原来这节课上的是《愚公移山》,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象,就是讨论愚公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大多听说过这个故事,今天老师又放了一些,讨论非常热烈,令人遗憾的是,学生整堂课中没有读课文,更不用说古文知识点的掌握,甚至有几位同学连书本也没有打开。而上讲课者在上课前,为准备这些电教手段,构思、画画、配音、合成、修改、调试,三番五次找电脑老师,所消耗的精力十倍于甚至几十倍于用在文本的本身精力。说透了,这样的阅读课上用多媒体,无非是一场作秀表演而已。 

(三)讨论代替了阅读

无独有偶,还有的教师一入课就是分组讨论,一节课就是个讨论不休,课堂上学生唧唧喳喳,表面很有兴趣,但他们感兴趣的真的是语文?真的是知识?真让人困惑啊!还美其名曰,为了课改搞“讨论学习”。一些教师将“讨论学习”仅仅当作 “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不仅阅读课、要分组讨论,而且作文课、听力课也要讨论,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初中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就安排多次讨论,嗡嗡嘤嘤的讨论声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回归

诚然,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前面所述的教学误区: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独立阅读、多元解读、深度阅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因为母语教学有些特点是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其特点是根深蒂固的,其民族性是非常强的,如果对传统进行全盘否定,然后用全盘西化的理念来指导母语教学的课改,出现这些教学误区是必然的,我想现在是该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反思的时候了,回归的时候了。

(一)要用扬弃的眼光审视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念

目前语文阅读课出现这些教学误区,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论不无关系,特别是时下流行的建构主义和接受主义美学理论,成了这些花架子语文课的“精神领袖” ,建构主义者公然宣称,文本一形成,作者死了,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中不断建构的,它并不明晰和确定。受接受主义影响,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被凸现出来,并成为阅读活动的唯一权威。这导致的结果是,文本应有的尊严不复存在。李国栋老师在《阅读:找回文本的尊严》一文中指出:“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文本阅读的种种偏失:不少语文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或远离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视文本,以练代讲;或弃置文本而代之以课外阅读、语文知识讲座。” 其实,当我们用扬弃的眼光来审视这些后现代主义的阅读理论时,不难发现它们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意义建构时,学生误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至出现把误读当成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现象;再比如,许多所谓的多元解读根本就背离了语境,因此也出现了诸多异化的阅读心态:游戏、调侃、戏说、无哩头,它们热衷于建构一些空穴来风式的观点,消解经典,漠视他人的声音,滑向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比如,一位著名的青年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时,最后的“创造性阅读结论”竟然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私自攀越铁道。” 所以在这种表面繁荣的多元解读现象下,渐渐暴露出了一种把文本边缘化、甚至悖逆文本、空洞化文本的所谓“误读”现象,而这种误读的倾向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要认真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民主与回归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虽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阅读教学却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以文本为话题展开“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如何融为一体,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民主但不可缺首席,开放但不可缺回归”。

先说民主但不可缺首席。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民主,二是首席。民主所指的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点在课改专家已经说无数次,故不过多言及。主要说说首席。首席是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阅读教学的组织与引导地位的肯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新课程强调老师、学生在“对话”中平等参与、共同发展,但不反对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一点,中语会的副理事长史绍典老师在其大作《交流沟通对话》一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平等参与对话,但教师的参与,非一般的普通的参与;教师是所有参与者的组织者,有如交响乐团里的‘首席’一样,教师是参与者中的核心和灵魂。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以有能力履行自己参与者首席的责任,并引领‘对话’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在以文本为话题的聚会里,教师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允许有个性化的解读,允许有民主地对话,但这种对话应由首席来引领。这个首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是教师。

再说开放但不可缺回归。这里也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开放,二是回归。开放是说,文本对每位读者都是开放的,每位读者可以凭直觉或语感解读文本,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对每位读者开放。但由于信念、特质、能力、眼光等等的不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即便是对同一文本的“文道质”也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到了解读的个性化问题。开放还应有一个“度”,当超过“度”的时候,我们就要回归。回归到哪里?文本本身!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脱离文本而进行!否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误读现象,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三)要不择手段的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张定远先生也认为:“要教出语文味儿,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读一遍、两遍。”现在由于相当多语文老师对文本的漠视,很多阅读课几乎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母语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正在被抛弃。大半个世纪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说过“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 练基本功的方法。据说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读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间换气才能成声,可见体会格调的顿挫上是多么认真。鲁迅《朝花夕拾》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鲁迅这样的大家就诞生在中国最古老的教育模式三味书屋那样的私塾里。他的老师就是用最笨拙最传统的方法熏陶着他。“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果不是得益当时那种摇头晃脑式的背诵,他能写出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如果他生在当代,用多媒体展示“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画面,并音乐伴奏,互相讨论分析意思,然后抢答,我们的鲁迅会发怎样的感慨?

所以读才是语文课最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读,学生自己读,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以下作用:学生通过多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层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读可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了“声音”这一时下语文教学中最被忽略的因素,复活了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使学生的语言神经更加敏锐,创作欲望不时被唤起,这不是一种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参考文献】

1、黄淑琴:《回归“原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反思》(《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6卷第2期)

2、赵宗尘:《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误区及应对》(《中学语文》 2007年17期)

3、杨桂萍:《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吧》(《科技资讯》 2012年18期)

 

作者:范明林

学校:南平市顺昌县际会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