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雷向明:含英咀华 意会妙境 ——浅谈古诗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发布时间:2014/11/28 9:21:21

 

中国古典诗歌因其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致优美的语言,深邃幽邈的意境,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强调说,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从这两句话中可见诗歌的妙处与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呢?从这一角度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和重视古诗教学。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得分情况来说,古诗教学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可以说,古诗教学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语言魅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致索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落实到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观,不仅自己应具有开放的思维,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古诗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感悟,有思考,有心得,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的指导学生如何朗读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正确的诵读方式体会诗歌的意义,忽视了“领会”的作用。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0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许多学生在经过了多年学习后,朗读诗歌如初学绕口令,一字一顿,既不顺畅,又无法读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了。其实,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诗歌的语言、意境、内涵。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极凝练地写出羁旅之愁。但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如果按旧的方式去教学生,估计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是一堆堆砌的意象,虽然明白本诗内在的思想情感,但决不会感受到这首小诗给人的一种强烈的忧愁感,与对故乡的思念。也就是说,学生没有了美的体验。因此,我在讲解此诗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诗,仔细地品味它。首先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把《天净沙•秋思》还原成画面,根据所想象的画面,所品出来的意韵,让脑海中的画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言,再表达出来。应该说,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融入了散曲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强烈的羁旅之愁,这样就把诗歌语言形象化、具体化,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古诗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读诗中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诗歌形象的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创造力与情感体验力,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传统古诗教学中的死记硬背、逐句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过多的干预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他们对古诗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让他们自主研读诗歌,并获得体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定的古诗鉴赏方法。同时创设情景,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缩短时空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涵的美的因素,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求学的欲望,为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而调动学生的视、听等感官系统,使他们对古诗的语言,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领悟。并且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古诗的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注意教学要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僵化、枯燥与乏味,使课堂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灵秀”起来。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例如,我在上课时讲到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学生听完全诗,有的学生就说这首诗写得十分悲凉。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说感觉如此。我接着问:悲凉体现在哪里?学生想了想说:体现在诗的首联与颔联。我问:那三、四联就不悲了吗?学生犹犹豫豫地回答:似乎更悲。我问:为什么?学生说:从三、四句诗来看庭树花开得正盛,而人已去尽,花美而无人欣赏,这种情景使人更觉感伤。我问:这种以美丽景象来衬托人内心哀伤情感的写法是什么艺术手法?学生异口同声:以乐景写哀情。我问: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表现手法与这首相似?学生回答: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我觉得这样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主观感受,其次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诗歌赏析知识去解读,逐渐明确这一感受的由来,使其上升到理性层次,通过引导让他们懂得去分析诗,去品味诗的意象,感受诗的妙处。

总之,我觉得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感知诗的美,步入诗的意境,让他们探究古诗并获得思想启迪,达到提高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的目的。从另一角度讲,也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品读与赏析古诗。在我看来,“品”是对古诗进行宏观的把握,“析”是对古诗进行微观的探索。“品”注重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析”注重学生对古诗的分析能力。“品”是学生对古诗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析”是学生对古诗进行规范化分析的环节。“品”与“析”在古诗鉴赏中是不可或缺的,“品”是“析”的先导,“析”是“品”的基石。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品读古诗要品意象、品意境、品情感、品思想。赏析古诗要析语言、析修辞、析表达、析技巧。而要使学生能品析古诗,就必须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对古诗进行探究,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诗歌赏析水平。

 

 

作者:雷向明

学校:福州高级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