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琼: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
发布时间:2014/11/28 9:32:05
摘要:信息技术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在课堂中绝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中,只有深入地研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合理地设计、使用信息技术,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画上神采奕奕的一笔。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现今社会已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它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工作、学习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信息技术,它和人们已经密不可分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课堂时尚。以至于,现在课堂发展到了无信息技术手段就不能上课,不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的课就不是好课。有些老师甚至认为班级的多媒体设备用或不用,反正它都摆在那里,一遇到有人来听课,不管课堂需要不需要,非要让多媒体设备露露脸,让上完课的人只对花哨的课件印象深刻,而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却知之甚少。有的老师让多媒体课件取代了课本、黑板,让学生从头到尾地看着投影屏幕,走马观花似的把老师准备的课件看一遍,没有很好地利用课件,长此以往,学生的视力下降不说,也让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只是一味地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学习,更不用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如此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已经违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初衷,没有达到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也没有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盲目地画蛇添足,使语文课堂严重变了味,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逐渐走入了误区中。
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走出误区呢?我想重要的是要了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特性。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给学生带来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与学方式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递灌输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 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给学生带来了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学生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可以共享信息,可以寻求答案,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与教师与同学充分交流的机会。这里打破了单一的讲授局面,而是形成了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甚至是不受时间、空间、地域限制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把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写时,我先在课件里设计一个有关动物的资料库,有各种各样的可爱动物的图片,有关它们的生活习性,有视频,还有声音。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学习,并根据喜好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课上的交流还延伸到课后,学生在班级博客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带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交互平台上有了学习的天地,能更加主动、积极、有效地乐学。
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给学生提供实践和探究的平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把学生的课堂从学校延伸到了互联网中,弥补了学校教学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的限制,给学生提供实践和探究的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有目的性地在网络上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我班上学生每次在教学新课之前都会预习课文,而在预习课文时,常常会借助网络来帮助自己答疑解惑。例如在学习《日月潭》之前,学生就会上网查找台湾的名胜古迹,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欣赏日月潭的图片等,为学习这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性,给学生创造学习和展示的平台。
仅仅依靠教师、教科书、参考资料等信息进行语文教学,那么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网络作为新型的传递信息的手段,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获得想要的信息。网络可以创建新式的课堂,给学生创造学习和展示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向各地的名教师答疑解惑,能听到各种语文优质课,这样多数量、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是课堂上无法做到的。而同时,学生在网络中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我班上的学生会用QQ群聊聊自己今天学习上的困惑或帮助别人解答难题,或建立自己的QQ空间,在里面发表自己的日记或作文。而班级博客里的内容更是丰富,有优秀作文,有好书推荐,有学习心得,有学习方法,有旅游采风(还配上视频)……学生们通过BBS、公告栏、留言本等交流工具将自己阅读后独特理解、感受、体会和疑问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在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学习,人人展示的网络课堂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创造能力。
既然信息技术有这么多的优点,那么该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正确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优化整合在一块,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呢?
一、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给人感觉是画蛇添足的课件往往是因为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学会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我在备《葡萄沟》一课时,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就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明确教学目标的。1、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3)学习用“五光十色”、“热情”等词语口头说话。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识记、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2)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能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方法,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又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自主感悟葡萄的特点和人们的热情好客,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目标明确后,我的教学课件就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去设计,这样就会避免产生不知道教什么的大杂烩似的课件。
二、了解学生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很多语文教师备课会备教学目标,会备教学重难点,会备教学策略,会备
教学评价,唯独没有备学生。要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他们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情感态度也不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要了解哪些知识是他们已经掌握的,哪些还没有掌握,如果没掌握应如何教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要充分考虑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
例如,在备完《葡萄沟》的教学目标后,我就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并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附《葡萄沟》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但写作欲望不够强,以及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也还不够。葡萄沟对很多孩子来说很陌生,文中制作葡萄干的方法以及制作葡萄干的阴房也很难讲解。葡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水果之一。“爱屋及乌”的情感迁移会激发孩子们对葡萄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挖掘情感因素,采用演示、画图、朗读、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主赏析,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升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在课堂中绝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中,只有深入地研读文本,明确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合理地设计、使用信息技术,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画上神采奕奕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有删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
3、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作者:何琼
学校: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