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辜亚春 : 高中文言文诵读教学新探

发布时间:2014/11/28 9:51:19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难的一个环节。目前,文言文教学忽视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和体验。本文从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可增强语感 、引发兴趣;唤起美感、领会文意;体会情感、把握主旨;锻造创感、激发写作等四方面作用阐述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诵读   新探

 

诵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古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当今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教文言文重讲解轻诵读,仍醉心于对课文微言大义的分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满堂灌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诵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引发兴趣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学生对现代文司空见惯,觉得所说的话似乎太平淡,如出己口,根本不注意积累,写作文时总是抓耳挠腮,无话可说。学习文言文,由于它的语言特点与现代文有所区别,它语言短而有韵,教师应抓住这一点,激活学生的诵读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诵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

我在《赤壁赋》教学中诵读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来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反复涵泳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情味,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

二、 在诵读中唤起美感、领会文意

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诵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领会文意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领会能力。

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于字面疏通的层面上去诵读文言文,而应深入地把握句子含义、文章内容。我们要透过语言形式,深入体味文字,领会文意,从而探寻出文言文丰厚的精神内涵。因此,我在《赤壁赋》教学中安排了让学生诵读、感受、领会的活动:1、第一段写了哪些景物?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2、结合第一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的感受。3、第三段中客“悲”什么?为什么而“悲”?

三、  在诵读中体会情感、把握主旨 

读出文章的感情、主旨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是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是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诵读基础上的升华。读出文章的感情,就是要求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果不诵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诵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领会作品,把握主旨。

我在《赤壁赋》教学中诵读“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等句时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舒缓轻重的语调来诵读,体会出作者对人生流露出的消极情绪和豁达乐观精神。

四、 在诵读中锻造创感、激发写作

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我在《赤壁赋》教学中指导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时,用舒缓轻重的语气诵读“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诵读,结合情景产生联想,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 

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在熟读的基础上自我消化、理解、整体感知,教师只是适时引导、点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92年第二期

2、《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2月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作者:辜亚春

学校:泉州市永春第二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