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峻峰: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11/28 10:25:50
内容提要: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它有益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课外阅读的培养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恰当的阅读方法,使阅读成为人生中一种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习惯 兴趣 引导 巩固
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反思当前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现状,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农村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导致学生的作文整体水平较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此外,由于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有些教师对于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有些教师是指导不得法,没有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从而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课外负担,久而久之,扼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读书是一件伴随我们终生的事,“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冶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怡情也,最见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而如何使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是我们老师必须思考的一个严肃课题。
一、激发读书愿望,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有了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建立阅读的信心与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使他们会真正自主阅读;
可以在课文的学习中加以引发学生读的兴趣,可把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的大量内容转移到课外去阅读,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通过拓展延伸,扩大视野,例如:在教《杨修之死》时,介绍《三国演义》,并搜集《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警句等。让学生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文学宝库,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告诉他们这些故事就在哪些书中而让其去细细品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教师的读书精神带动感染学生,要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利用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引导,巩固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需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而初中学生心理稳定性较差,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的时候,可以辅之一些强化手段,以克服学生的惰性,逐步养成自觉读书、喜欢读书、有效读书和真会读书的习惯,从而使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教师在引导课外阅读的初期要向学生提出一些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规定基本的每日和每周的阅读量,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口头回报读书所得等形式加以检查和督促,逐步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1、推荐阅读书目
可以根据学生客观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时间因素、兴趣爱好、年龄特征等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要掌握好推荐书目的原则。一要文质兼美;二、要针对学生自我发现的心理特征;三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四要注重小故事大哲理,短篇幅大思想,不一定是大部头的著作或长篇大论;五要突出时代性,选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书来读。
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图书。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
开展课外阅读,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十分重要,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也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可以自由阅读,也可以组织阅读;可以集中阅读,也可以分散阅读;可以到阅览室阅读;也可以在家阅读;可以单纯阅读,也可以读写结合,还可以读抄结合。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我让学生采用集中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即每周语文早自习在教室集中阅读,语文课间整理时间和周日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同时布置读书笔记。这样做便于检查、落实阅读要求的效果,又做到了读写结合。
三、适时开展阅读活动,化作自主习惯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看了大量的书报,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所获,常常是理解不透、记忆不牢的。为了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记牢,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坚持每周安排一节读书交流课,让学生轮流上台,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精彩故事、精美文章或读书心得讲给或说给大家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要在班级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感”和“成就感”,从而把阅读看作是自主的习惯。
1、利用课前或课余时间经常给学生介绍好书好杂志好报纸,教师读到什么好文章也要及时推荐给学生,以诱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也让这种良好的读书气氛在广泛而不间断的读书交流中日渐浓厚。这就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必须保证自己具有足够宽广的阅读面,要有足够浓厚的阅读兴趣,而且要去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去读读学生关心的一些作品。
2、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学生贡献出一本或者几本自己最喜欢、读得最认真、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书。建立起班级图书角,这种做法不仅为学生增加了阅读书籍,更是一种读书交流的绝好方式。
3、组织学生出好黑板报和手抄小报,在编报过程中促进阅读。
4、开展“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充分交流各自的阅读体验和收获,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浓厚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5、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通过展览等方式进行交流,以促进阅读的深化,提高阅读质量。引导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目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学生必然会勤读、乐读、善读。阅读中,学生自会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当阅读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习惯,作为人师的我们,那喜悦和欣慰是自不赘言了。
作者:谢峻峰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