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文莲:幽默——绝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机制
发布时间:2014/12/1 10:26:26
笔者认为:幽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激励机制,而且是绝佳的方式。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每位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备好每一堂课的同时,还要努力锤炼课堂教学语言,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使教学语言更简洁生动、形象幽默,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上好课,享受课堂。或者用幽默的方式对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或者各种问题等作了隐性批评,缓解教学矛盾。
以下,笔者分为几个方面来谈谈幽默教学。
一、幽默濡染学生心灵
所谓“濡染”,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教师可用喜剧化的方式来制造幽默,让幽默如清茶,滋润学生心田;如花香,芬芳学生的心灵;如阳光,灿烂学生的生活。
(一)幽默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
林语堂说“幽默如从天而降的湿润细雨,将我们孕育在一种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愉快与安适的气氛中。它犹如潺潺溪流或者照映在碧绿如茵的草地上的阳光。”幽默语言是高雅的、优美的,它妙趣横生,使学生如沐春风,享受语言艺术所带来的欢娱。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打开心扉,化消极为积极,产生妙不可言的效果。
刚信任班主任时,一女同学趴在桌上哭泣,询问之后,得知这位女生放在教室的校服被人画上丘比特之箭、美丽的爱神,并写着xx爱xx。笔者无比生气,但理智告诉我,冲动是魔鬼。我微笑着说:“丽娜(这位女生的名字)漂亮又乖巧,文章又写得美,是漂亮的才女,老师都忍不住爱上她了。大家爱不爱她呢?”“爱”大家笑着说。所以这爱是‘师爱,友爱’,这位要表达的是这种美丽的友爱。只是手太痒了,怎么可以画在人家的校服上呢?这画很出色,这字也太漂亮了!让他来一期板报,好吗?”掌声四起,哭泣的女生破涕为笑,这位犯错的男孩不好意思地道歉,并欣然接受任务。
若是笔者当时大发雷霆,就无法巧妙化解矛盾,教育过程将是艰涩困难的。幽默用于正面思想教育,胜过空洞直白的说教;幽默用于批评教育,胜过粗暴的斥责。正是幽默缩短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感情距离,增强了对教育者的吸引力,创造了接受教育的良好气氛。
(二)幽默是一种智慧的批评手段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至理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教学时,难免有学生犯错,那就需要老师的批评引导,如何让批评的话语让学生心甘情愿快乐接受呢?那我们可以请出幽默这位得力助手。
笔者新接班级的第二节课。又有一学生公然趴在桌上昏昏欲睡,且是女同学,我想发怒,我的下意识克制了自己,我对大家说:“我们班有一个深沉的思想者,她此时正对我提出的问题作深刻的思考,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这位同学做得好呀,但是孔子又说,‘思而不学’……”全班同学接着话茬说:“则殆!”“好!我们的学习就必须把学思结合起来,我相信,这位同学会做得更好!”
那位女同学赶紧振作精神认真听课。
预备钟响了,笔者所任教的八年十六班的学生或说或笑未能完全进入上课的状态,当时,正在教学《醉翁亭记》的时候,笔者微带怒气说:“起坐而喧哗者,十六班学生也。”一生立刻回答:“微笑而转怒者,赖老师也。”随即,全班同学微笑地进入上课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幽默的言谈举止,可以赢得学生的敬爱和依赖,最大可能地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契合,濡染学生之心灵;而且能应用课堂上那些可能造成僵局的偶发事件,有效地实施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和组织,提高教学效果。倘若笔者对以上事件只会乱发脾气,也许可以暂时取得效果,但时间一长,学生便不会买帐,也会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埋下祸根。设若只是“良言相告” “忠言逆耳”反而容易造成的摩擦,危机。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加入“幽默”的润滑剂,通过双关、讽刺、影射等幽默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暴露人们的其错讹之处,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达到教育目的。所以说,益智明理的幽默,折射出的是教师真善美的心灵之光。
二、幽默调味课堂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教学应成为欢乐愉快的认识活动。幽默这位得力助手将让课堂成为欢乐的海洋,在笑声中实现教学目的。
(一)活跃课堂气氛,振奋精神,调动情绪。
往往一种轻松的神态、一席有趣的妙语,就能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世界,振奋学习精神,在和谐而欢快的场面里增长知识,接受教育。
开学初,走进新班级。我面带笑容,“我是走进美丽的向日葵园吧,不然怎么到处是金色的阳光呢?孩子们,我喜欢你们,我就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一席话,愉悦了孩子的心灵,师生关系就在美丽开场白中开始了。
教学《陋室铭》时,学生初次接触“何陋之有”的“之”用法,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笔者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何陋之有’的‘有’说:‘何陋’你这家伙吃了豹子胆,竟跑到我前面去,记住宾语只得站到动词的后边去!”“老兄,你这就无礼了,有我‘之’在,你‘有’只得站后边的!”“之”微笑着挺身而出。“‘有’定睛一看,只好沉默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我这一番对话表演让学生开怀大笑,却深深地记住“之”的用法了。
从心理学上看,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教学时,适时的“幽默”一下,让学生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地随之提高了。
(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一味照本宣科,言语无味,就等于向学生播放催眠曲,学生怎能不昏昏欲睡?要是教师善于运用幽默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心理、生理疲劳,更好更快地进入教学情境,领悟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
教学《永久的悔》时,我让学生想象季羡林母亲等待儿子归来时的心理活动,写成短文上交。不少学生写得极为抒情,文绉绉的。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精神不佳,正值春困之际。我一进教室,笑着说:我们班的同学很厉害,把季老先生的妈妈送到高等学府深造,请听季老妈妈思念孩子的肺腑之言:‘儿子,你何时归来?娘想你,不过,你的选择是对的,娘虽是孤独寂寞,但娘无怨无悔,娘是你永远的支持者,是你坚实的后盾!儿啊,你放心追求你的理想,娘愿你的明天一片辉煌!’学生大笑,精神振奋了。我说:记得季老的妈妈毕生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季老的家到她的娘家的那段五里路,如何能说出如此惊人的话语。大家可得记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一定得符合人物的身份。
笔者先夸奖学生,其实是为了后来的批评作铺垫。是一种幽默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了写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一定得符合人物的身份,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会时刻记住这个要素,可以说,这个幽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生活情境,挖掘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幽默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
笔者刚想讲文言文中的“去”字的意思时,下课铃响了,学生的心早飞到教室外去了。笔者故意说:“现在还不能“去”教室,请你们从文中找出三个带‘去’字的句子,方可离开教室。”学生急急忙忙寻找起来。一分钟之内,学生找出了代表“离开”意思的三个例句,我大声宣布:“大家可以“去”教室也!”
之后,我提问班级最后进的一位同学:“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中的“去”字是什么意思?“离开!”这位同学十分自信地回答。
在以往教学中,对于“去”这个词的理解,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终于因为一个一分钟幽默迎刃而解。
三、向名家大师学习幽默
国内外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是善于把幽默渗透于教学,不知不觉中引发学生的联想,推动对知识的领悟,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声音的变化,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地打破师生间的陌生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故乡》一课时,学生为灰堆里的碗碟究竟是谁埋的发生了争论,于是他说:“我们先进行下面的内容,这个问题留到课下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是个历史的悬案!”学生在一阵欢笑中结束争论,注意力转移到老师下面的讲解。
如遇到有些学生朗读时声音总是放不开,魏书生老师,就曾幽默用右手做了一个旋转的动作,学生就明白要像调高录音机音量一样提高声音了;还有,有些教师做出倾身侧耳细听的样子,并用手贴在耳背,这种幽默的姿势逗笑了同学们,那位同学也笑着放声朗读了。这种幽默的教育机智淡入淡出,意趣高雅,常常能反映出教师高尚的人品和师德。它使学生如坐春风,使教室满屋生辉。
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朗读《为人民服务》时,学生急急忙忙读起来,越读越快,中间都没有停顿,笔者等他们读完后,说了一句:“同学们辛苦了!”大家都笑了起来。“累吗?”“还好!”“不过,这样朗读效果好吗?”同学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在读《醉翁亭记》时,笔者任教的班级有一同学始终金口难开。我说:“有位同学觉得朗读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思也。”但是,我记得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要字字响亮,所以,我们需要放开喉咙来朗读的。你们觉得呢?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也曾要求学生放开喉咙,像调高录音机音量一样。笔者顺手做了个拧录音机开关的动作。全班同学一笑。
那个学生听了,就放开喉咙读起来了。
魏书生老师所使用的幽默方式,有人称为“体态幽默”。教师表情动作所体现出来的幽默感,与教师的语言幽默结合使用,更见其幽默感。在课堂教学的延伸,比如批改作业时,也可进一步体现。
笔者在批改作业时,一位同学的字写得密密麻麻的,很难分辨清楚,我批语:“大夏天,你的字靠得这么紧,不怕中暑吗?”
第二天,这位同学交上作业,作业中的每个字之间又离得过宽了,恍如队列操练一般,我又加上一个评语:“你要让你的字列队做操吗?”
第三天,交上来的作业,字与字距离适中,极为工整。
学会一些调侃式的幽默也是必备的,现代的学生普遍较有个性,求新变异。生活中、课堂上有些做法喜欢“超格”。比如,某班级一个女同学喜欢涂脂抹粉,班主任屡劝不止,家里无可奈何,笔者也曾找其谈话,收效甚微。一日课堂教学,我用《小二黑结婚》里浓妆艳抹的三仙姑为例进行教育:一大把年纪的三仙姑脸上化了妆以后,赵树理先生把她的脸形容为“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我们的同学也有爱美之心,喜欢化妆,大热天时,汗水一冲,那岂不是成了三仙姑了?“驴粪蛋上下了霜”是什么样子,大家再好好体会!
全班哈哈大笑,这个同学羞愧地低下头,下课后马上去清除干净了。
赵树理先生的这一“招数”,终于帮我“制服”了这个这个喜欢涂脂抹粉的同学。
许多名家大师的幽默各有其特点。老舍的幽默是温和的,让人轻松快乐;钱钟书的幽默是有杀伤力的,可用来影射事态人生;鲁迅的幽默有如庖丁解牛,可用于针砭时弊;侯宝林、马季、郭德纲善于矫捷应变,他们的幽默可用于自我解嘲自我解脱。多跟名家大师学习,将使你的课堂风采无限、笑声不断。
四、开发幽默细胞
霍勒斯•沃尔普说:“世界对于思考者是一出喜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可谓菁芜并存、粗雅共体。教师要善学善用、精心选择,不断开发新的幽默源,以此鼓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轮流翻译《醉翁亭记》时,我班一名后进生刚好轮到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平时,他总是磨磨蹭蹭的,又是声音极小,我就说了:“你知道你翻译的句子是本文的什么句子吗?”有生回答是中心句,又是千古名句。我又说:“这样的千古名句落到你的头上,你太幸运了!”全班鼓掌,这位同学精神振奋地翻译出来了。笔者抓住“千古名句”开发出了新的幽默源,让学生学习兴趣陡增。
有一老师正上公开课《岳阳楼记》,本课是赏析课,他请学生赏析文中的意境美,有一生站了起来说:我觉得范仲淹这位诗人……“教师急忙打断他的话:“是诗人吗?应该是作者!”这位学生当场“卡壳”,尽管这位老师一再催促他往下讲,可他再也讲不出来了。
笔者认为:可以让他说完,然后这样说:这篇文章的意境真美啊,让这位同学不知不觉中仿佛在诵读一位绝佳的诗人所描绘的绝美的诗句,所以,才会把范仲淹说成是一名诗人。其实,在这里恰当的说法应是作者(散文家)。所以,错不在这位同学,是范仲淹的文章写每得太美了,简直是如诗如画了!
如果这样鼓励,相信对学生更能造成良好的影响。否则,这位老师的课堂将会越来越沉闷,最后学生将不愿回答问题。
除了教材中的幽默外,各种媒体中的喜剧、相声、笑话、漫画、格言、警句等,无不妙趣横生。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便可获得极佳的幽默效果。还有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和俏皮话、顺口溜等都是鲜活的幽默素材,倘能多加学习,开发幽默细胞,精于运用,也很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笔者曾模仿《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的说话方式,进行课前复习,说话速度极快,学生听着新鲜,经测试,效果颇佳。
幽默作为笔者所认可的一种绝佳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激励机制,她应是健康的、高尚的、时尚的。是一种美的催化剂。因此,正如许多学者也强调的:“课堂上不要过分模仿丑角,在学生面前手舞足蹈、大摇大摆、奇腔怪调、荒诞不经,尽管一时能招引某些学生的笑声,但这种幽默实质上是一种低俗、无聊,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教学质量。”幽默应该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是美感的外在表现,是道德的自然流露,是理智的具体放映,是教师人格美的示范。”幽默充分体现了教育者的人格美、智慧美,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熏陶。
作者:赖文莲
学校:漳州云霄将军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