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育斌: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发布时间:2014/12/1 10:35:15

 

“诗言志”,诗人写诗都是借这种文学体裁来抒发自己的心志。那么,诗歌中,诗人的心志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诗人主要是通过意象(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志的。写景诗是借景抒情,咏物诗是托物言志,叙事诗是即事抒怀。这里的“景”“物”“事”均可看作诗歌的意象(意境),可以说意象(意境)便是浸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东西。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便是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成功的第一要素,鉴赏意象(意境)也就是鉴赏诗歌的“源头活水”,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呢?

一、引导学生认识意象(意境)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许多学生读不懂诗,其主要原因就是不重视诗歌的意象(意境),鉴赏诗歌不先从意象(意境)入手,而是一味地去解释诗歌字面的含义。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了解意象(意境)的重要性,诗歌贵在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要读懂诗,首先就要弄清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鉴赏柳宗元的《江雪》时,重点让学生体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诗人是借“渔翁”这个形象来抒发自己孤独、寂寞、清高的情怀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在营造一种孤寂的氛围,是与诗人孤独情感相合的环境。整首诗句句饱含诗人的情感,意象(意境)非常优美,所以才成其为好诗。为此我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有这样一首同是咏“雪”的歪诗:“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明显不是一首好诗,甚至不能成其为诗,原因便是作者是纯客观地描写景物,诗句中的物象不饱含诗人的主观情感,也就是诗中之物象不是意象,这样一分析,学生们便能理解意象在诗中的重要地位。

二、鉴赏诗歌意象(意境)的方法

抒怀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意境)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如何理解它,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是作为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游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情感。“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我们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意境的特点,便能正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古代诗歌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上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只有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深层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三、注意“意境”的不同表现形式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3.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如杜甫的《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怀,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和情是融合的。

4.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怀,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象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了呢?其实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概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让学生平时注意“意境”的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帮助学生正确鉴赏诗歌的意境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之,诗人写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而抒发思想情感,借助的就是意象(意境),所以引导学生正确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便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健的一步。

 

 

作者:刘育斌

学校:泉州永春三中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