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何文翠:谈如何以教材为中心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14/12/1 11:08:33

 

摘要:本文围绕“中学生怕写作文”这个现象,探讨了教材、生活与作文教学的有机关系,提出了“立足教材之本,感受生活之美”的观点。全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作文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材 生活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文一直是中学生害怕的事,他们常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无话可说,600字的作文花一个小时还写不好的学生比比皆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学生顺畅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写出的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必须通过手头现有的教材,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课文,感悟自己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的作文训练才能出效果。几年来,我努力探索教材、生活和作文教学的有机关系,大胆实践,大胆尝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

一、立足教材,加强作文教学的计划性,避免随意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手头上的语文课本充满了人文气息,非常关注个人成长。入选的课文谈童年,谈亲情,谈理想,谈成长的烦恼等等,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像《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难题。这些平易近人的文章理应引起学生的共鸣,成为他们写作的典范。

所以作文教学应该以综合性学习为中心,深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重点、有序列地设计训练内容,进行课内外相结合、片断作文和大作文相结合的写作训练。教师要有意识的在语文讲读教学中努力探索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推陈出新;让学生的写作以教材为中心,通过教材的深入挖掘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让生活的点滴立体起来,形象起来,化为生动的文字,形成优美的文章。教师应将作文教学当成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的工作来做,切忌割断作文教学与教材的血缘关系,更不能武断地认为学生作文水平好坏主要是看学生个人能力,与作文教学关系不大。

二、立足教材,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令人感动的细节

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初中生人生阅历远没有成年人那么丰富,但这不能成为写作难的借口。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光。此种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从小到大,学生们写了很多关于父母、朋友、老师的文章,却难见佳作。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感悟。在平凡正常的生活中,学生的心渐渐变得粗糙,这些宝贵的情感体验犹如空气般重要,却常被忽视。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打动评卷人的心,写到父母时,学生就离不开父母因自己生病半夜送自己到医院的套路;写到朋友时,学生们就编造自己受伤朋友送自己回家的故事;写到老师,就更离谱了,觉得老师要是不晕倒在讲台就不足以感动人。平凡的生活经历,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了学生们不惜一切制造此类的“假大空”文章,学生们写得很痛苦,教师们看了也很揪心。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我以《背影》为教育契机,启发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挖掘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背影》中的父亲没有潇洒的外形,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他对儿子的爱,在朱自清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感动了好几代人。通过《背影》,我们要引导学生知道爱可以体现在父亲不厌其烦的交待中,爱还体现在父亲买橘子那笨拙的翻过栅栏的动作中等等。所以,在上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前,除了给学生复习《背影》中引人感动的元素外,还给他们布置了如下作业:想想自己的母亲是否爱唠叨,唠叨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回家翻找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将之与现在的母亲对比,说说有什么变化?回家比较一下自己的衣着与母亲的衣着,找出不同点,并找出原因。观察吃饭时自己爱吃的菜,母亲吃了多少。观察家里有婴幼儿的邻居怎样照顾他们的小孩,写一篇观察日记,准备交流。……

通过类似的启发引导,每一个人的形象就变得丰满起来,而不是干瘪瘪的,只能通过捏造的事例来填充自己的文章。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一位学生围绕“因为有你,梦很甜”这个话题,非常用心的写到自己的老师“有时很严肃地批评大家,有时又跟同学们嘻嘻哈哈地打成一片,真让人捉摸不清。但是当我们表现优异时,她会用多媒体奖励我们看电影。我们看到高兴时大笑,她也跟着笑。我相信她与书中的欧阳修一样,是‘以我们的快乐为快乐’。” 读到这样的文字,任何一个阅卷老师,都应该感动的。因为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笑的细节,对课本知识活学活用,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想。

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寻找平凡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让学生粗糙的心变得细腻柔软起来,这不仅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做的,更应该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中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写出像《妈妈喜欢吃鱼头》那样质朴感人的文章。

三、立足教材,挖掘生活中别人发现不了的美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夏天的蚊子,院子角落里的碎石杂草,蛤蟆吃小虫,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在童年沈复的眼里却充满了乐趣。原因就在于他能够运用儿童特有的纯真心灵来发现生活中超脱物外的乐趣。启发学生用心灵去观察生活,肯定能发现生活中独特的美。

四季中特别是春天,是学生们写的最频繁的话题之一。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去感悟春天,学生们写出的无非是“燕子归来,桃花盛开,冰河解冻,柳树垂堤”诸如此类的陈词滥调。所以,在放映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足迹》多媒体前,先让学生集体背诵朱自清的《春》。然后,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怎样感受到春天的美。语言可以模仿,但感受必须自己去体会。接下来,则要求学生要用“内在的眼睛”,去感受春天,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别人听不见的声音,闻别人闻不到的味道。小草新绿鸟鸣花香,这些事物感受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谈不上新奇。但如果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把自己化身为泥土,去享受春雨滋润的甘甜,去分享种子发芽破土而出时的欣喜,以及蚯蚓在泥土下爬来爬去似乎给泥土挠痒痒的快乐,那种感受就是与众不同的。只有用心灵去感受生活感受自然的一切,一切才会变的不一样起来。文章自然就趣味横生,免于落入俗套。

四、立足教材,让平凡的生活因为想象而精彩

写作不仅要写实,也要写虚。因为作文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对来自生活的原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组合,是一次创造性的活动。

中学时代正是多梦时节。中学生的梦有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有的是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也有的是对未知领域的大胆设想……初中语文课本中能够启发学生想象的文章很多,比如《天上的街市》从眼前的街灯想象天上有街市,想到牛郎织女过着幸福的生活;《喂——出来》巧妙的构思,以及那意犹未尽的结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展现的银装素裹的世界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启发点。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写作灵感的源泉,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们尽情想象,诗意的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当然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乱想,应像风筝有根线牵着,放的出去,收的回来。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让学生做到既“想”得精彩,出人意料,又“像模像样”,不偏离主题。

五、立足教材,让平凡的材料绽放不平凡的光彩

我们在读课文时,常常看到一些像“沙粒”一样普通、平凡、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到了作家笔下,便熠熠生辉,妙不可言,比如《行道树》中,那些普通的树;《贝壳》中,那小小而精致的贝壳。这些普通常见的事物一经作家的润笔便像有了第二次生命一样,活的非常精彩非常有意义。其实,并非作家有意去粉饰生活,而是他们对笔下的材料投入了炽热的情感,从而使平凡、普通、甚至丑陋的事物,变得新奇和美好。

生活中,“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我们应让学生先深入文本,再带着真挚的感情深入生活,用心灵去观察这个世界,从平凡的生活材料中发现它潜藏的深邃含义,从而让平凡的材料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只要用心,一棵草,一朵白云,一滴水都能被点石成金,焕发出奇妙的生命光彩。

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先立足教材之本,再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任何文章只有先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求生长,求结果。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还将继续“上下而求索”,以寻求更大的突破。

 

 

作者:何文翠      

学校:福清龙西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