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读写例话•高中】理解文章的词语

发布时间:2014/12/2 9:09:09

正确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有关义项。大量常用词的意象都不止一个,一个词可以当这个讲,也可以当那个讲,但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出现时,它的意思却是确定的。在阅读中恰当判断词语的确定意思,实际上就是对它的有关义项做出正确选择。

例如:

1.“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的“是为”原本都是多义词,各有许多义项。但在这儿,必须明确认定“是”是代词“这”的意思,“为”是判断词“是”的意思。如果不能完成这种正确选择,阅读时就会出现困难。

但仅仅具备这种能力还不够,因为这还仅仅是对词语一般表达意义的识别,即对词语基本意义的识别。而在文章中,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许多词语的基本意义都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比如《我的空中楼阁》《我的叔叔于勒》《回忆我的母亲》这三篇课文标题中的“我”分别指李乐薇、若瑟夫、朱德,这就是对“我”的基本意义的具体化。如果只是停留在“我”的基本意义——“第一人称代词”的理解上,显然是不够的。又如:

2.一个作家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对语言进行过斗争,我敢断言:他不会是一个好作家。(唐弢《作家要铸炼语言》)

“斗争”这个词的基本意义有三:矛盾双方的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群众用说理、揭发、控诉等方式打击敌对分子或坏分子;努力奋斗。但在这里,倘若不加以引申,不加以具体化,是难以把它解释清楚的。这里的“斗争”显然是个形象的说法——形象地表达了摒弃苍白贫乏的语言和追求鲜明生动的语言所作的努力。这里在“冲突、奋斗”的基本意义上引申出“摒弃”、“追求”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所谈的学习语言的主张进行了概括。

因为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善于揣摩它的特定表达意义。即对它的基本意义要善于恰当引申,善于联系上下文来具体地理解。所谓“特定”,也就是说这种被引申或具体化了的解释,只是在一定的上下文里适用,这样解释将有助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怎样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呢?下面结合例子谈几点主要方法:

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可况是徒手。(同上)

5.“……请你根据我所想的、不要根据我所写的来判断吧,那才算公道哩。”显然,这是废话。读者不可能付出这样的“公道”。(唐弢《作家要铸炼语言》)

6.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要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7.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荷塘月色》)

8.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鲁迅《拿来主义》)

9.总之,我们要拿来。(同上)

10.我在海洋上远航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刘白羽《长江三峡》)

1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这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细读这些例子,可以对怎样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体会到一些方法。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指代的内容。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搞清楚,比如例3的“它们”“这”,例4的“其中”,如不搞清楚,整句话的意思必然是模糊的。例3的“它们”指的是反动派及其走狗,这不难弄明白,而“这”和例4的“其中”就要稍微费点事。“这”指上句“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但这句话的意思尚不够直露,还需要做进一步明确的概括——抒写自己的极度悲慨,表明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鲜明立场,这样对于“这”所指代的意思才能切实掌握住。“其中”所指代的意思也要经过一番加工,即把木材变成煤的比喻吃透,弄清这里是说人类前进所需要付出的必要代价,“其中”指的就是这种必要的代价,必要的牺牲,这样才算搞清楚了。所以,对代词的指代意义是要认真对待的,切忌囫囵吞枣。此外还要注意,除代词外,其它词语有时也有某种指称或指代作用。比如例3的“非人间”,例5的“公道”,都不是代词,但前者指称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简直是非人的社会,后者则指的是那种不近情理的要求,即不根据作者所写,只根据作者所想就去进行判断。“不可能付出这样的‘公道’”就是说这样进行判断是根本不可能的,谁这样来要求读者谁才是最不公道;这里当然也涉及引号所起作用的问题,但归根结底也仍然是要把词语指代的内容揣摩清楚,才能理解得比较透彻。

二、联系上下文揣摩词语概括的内容。这里主要是指从文章的思路脉络上着眼,来体会词语所概括的内容。比如例6的“制作方法”和“物理”,就是两个概括力极强的词语。联系上文来看,“制作方法”是对点蓝(涂色料)、烧蓝和打磨这三道工序的概括,“物理”则是对铜胎、色料的膨胀率和色料被打磨时的承受力等问题的概括。这是联系一段文字来揣摩词语概括的内容。例7的“不宁静”则可看作是全文所抒写的复杂内心活动的概括,向来被称为本篇“文眼”。这是需要联系全篇来揣摩的。文章中具有这样的概括作用的词语是常见的,善于揣摩这类词语,对于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行文的严谨,都很有益处。有时,文章中某个词语的意思有些费解,用这种办法也可在上下文中找到它的解释。但有时,仅仅联系上下文来揣摩还不够。比如例8的“碰了一串钉子”就宜联系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个比喻不妨看作是1840年以来我国反动政府与反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屈辱条约的概括。此外,有些词语,仅仅揣摩它概括的内容还不行。比如例9的“拿来”。首先应看到它根本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拿来”,而是指作者对于批判继承中外文化遗产的主张,是实行“拿来主义”的一个省略的说法。倘若进一步联系全文内容来看,自然还可对它所概括的内容逐项加以说明,如这是指“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地拿等等。

三、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所说一个词的意义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意义,或者叫做概念意义,另一部分是附加意义。”(《吕叔湘语文论集》)也就是说,许多词语除了具有某些概念意义之外,还有其它的表达效果。比如例10的“母亲”,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是“有子女的女子”,在例10这句话中它又渲染出一种十分亲切的意味,一种不仅诚挚地热爱而且还引以为豪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词语的附加意义。词语的附加意义一般都是伴着它的运用,在表达中才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我们把它列入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之中。

词语的附加意义,可以从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形象感受、语体特点、风格特色等方面来揣摩。比如例3的“非人间”、“它们"就含有对豺狼当道的社会给予愤怒揭露的强烈情感,“菲薄”则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深的崇敬之意。例4用“更可况”而不说“而且这”,对表现作者极度不以为然的心理状态显然也是有作用的。例10的“伟力”突出了作者为长江的壮丽而倾倒的感情。例11的“伟绩”和“武功”不妨理解为反语,是“令人发指的罪行”和“耻辱的记录”一类的意思,而在表达上则具有辛辣讽刺的意味,“不幸”一词的这种意味当然就更浓烈了。

揣摩词语附加意义可以采用改换说法进行对照的方式,这样做有助于加深理解。比如:

12.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在洄漩的水面。(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13.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试试看,把“跃、铺、激、撒”换成“流、淌、溅、落”怎么样?一对照,原来的四个词,对表现大水的非凡气势、壮观气象、赫赫声威、洒脱而又磅礴的风貌,显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这些鲜明形象的感受,也可以说就是这些词语在这里的附加意义。例13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但“迁怒”“竟然”两词大大丰富了它的情味,对汉武帝的专横暴虐捎带给予了讽刺。如果换个说法——“对于养护的人大发脾气,对他们施以极刑”,涉笔成趣的妙处就所剩无几了。这样来揣摩,不仅能体会到“迁怒”“竟然”具有书面语体的简练意味,而且更容易体会到它们对汉武帝罚不当罪的谴责作用。总之,词语的附加意义多是在具体使用中与之俱来的,所以变换说法加以比较,常常能加深体会。

对词语特定表达意义的理解,需要较高的语文修养。而这种语文修养,只有通过反复揣摩才能获得。揣摩多了,自然对什么叫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体会就加深了。明白这个道理,坚持下去,语文修养必将日有所进。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