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碧芳:我与中学作文教学

发布时间:2014/12/3 9:13:41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教学中的相关事例来关注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论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试着阐述了解决中学作文教学困境之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面对作文教学这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的我,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得背负着这份沉重,有些羞愧也有些无奈。在这样的踉跄之中,我也走过了十多年的教学时光。回首往事,目睹现状,我只能想起一句歌词: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一、现实,触目惊心!!!

高考在即,部分学生面对作文还是无从下手,都别要求他们把作文写得多好,他们就连那800字都很难凑够。怎么办?到这时如果还来反思以前的作文教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或许是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想当务之急还是要给他们辅导一下,说到辅导,我就已经有点脸红了,我竟然这样教学生写作。

为了让学生能凑足字数,我教他们变着法子省字数:如写记叙文时,让他们适当地改成书信体,称呼占一行,问好占一行,到最后祝福语占一行,署名占一行,时间占一行,至少就去了五行,这样就可以少写百来字了;还建议他们选用小标题形式或是日记体,每个小标题可占一行,而每个部分之间还可以空上一行,如是日记体就在每天之间空上一行,一篇八九百字的文章,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这样也可以省去五六行,又少写了百来字。这一招果然见效,学生一见能省字数也都纷纷效仿,紧接着的那次考试就有很多学生这样写了,而且也都大多凑足了字数。

为了让学生的文章看着像是切题,我让学生把文章题目或是作文话题在文章中多出现几次。还让学生在文章显眼的部位多次出现点题的词句,如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的首尾、过渡的部位等。为了让学生的文章有所谓的思想高度,我让学生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专门来一段“点题”的文字,用来议论升华,以创造一个所谓的高度。

针对学生词句贫乏的缺陷,我给他们分发了一些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分发了话题作文美句集锦,分发了优美题记选,分发了满分作文的绝妙开头与示范结尾,分发了高考作文素材库等。做了这些之后,我似乎心安理得了,也似乎功德圆满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看着一些平常不看文章不听课的学生,都把我的这些话与分发的材料奉为至宝,以为找到了解决作文难题的救命稻草时,我扪心自问,我都在做些什么?这也使我忏悔式地向学生叮咛,特别是向一些对语文、对写作较有兴趣,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停地叮咛:真正的文章其实不是这样写的,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只是用来应付考试的。但说实在的,许多学生对我说的这些补充的话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只是如何能应付高考作文,以在考场上多得几分,他们甚至认为这种教法很好,见效快,他们认为如此这般之后,就能顺利地解决写作的难题了。我感到无奈,也感到悲哀。

其实我们不能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不能说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在我所知的有限范围内,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的一些信件比作文写得好,而学生的情书则又比一般的信件写得好。学生写信、写情书,往往可以一挥而就好几页,语言流畅,深情款款。可当他们面对作文训练与应试作文,即便搜肠刮肚,咬断笔头也挤不出800字,这时做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能一味地责怪学生吗?或许我不应该如此悲观,或许我还应该庆幸,这些学生现在还会写情书,若等到他们只能抱着本《情书大全》来草草应付自己的满腔爱慕之情时,那可能才是真的悲哀。可我想,这离我们还会远吗?

 

二、追问,谁是凶手???

记得曹文轩先生说过: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少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他们预先(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被灌注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与方式,迫使他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高尚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

余杰在《“单调”散文——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散文的反思》一文中也谈到:杨朔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计有《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海市》等四篇。直到今日,杨朔的散文仍被数百万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教授作文的典范,仍被数千万的中学生虔诚地奉为写作的标本。杨朔的散文是容易学的,因为它是模式化的。老师可以像外科大夫一样手拿解剖刀,一下子便将它们分为五个部分: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而对于真正地写作而言,重复、单一、模式化如同一剂致命的毒药。在无数中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把杨朔模式像钉子一样敲打进孩子们的大脑里。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像杨朔一样进行写作,在这种写作中,想像的能力、求异的思维、诚实的品质、自然的情感都受到了残酷的压抑。写作不再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而随落成一种令人痛苦,枯燥无味的编造,因而在中学生眼中写作成了人生中最难受的事情之一,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说的不是事实吗?许多语文教师,在学生时代也许就是这样被教会所谓的写作文的,当我们再把这样的条条纲纲教给我们的学生时,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也许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也许这已成了一种惯性,也许我们原本就认为好作文就是这样教出来了,将来的作家就是这样煅造出来的。错误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错误,甚至还自以为是的把它当成了真理,置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假话说得像真话的时候,连自己都会信以为真的,或者说哄人哄惯了,连自己也被哄了。这才是最悲哀的。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的作文评判标准中,一定要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一定要让学生进入什么高深的“境界”呢?为什么只有写有意义的东西才能得高分,而写有意思的东西却得不到青睐呢?又何谓有意义呢?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一提起应试作文,他们马上想到的就是“爱国”、“团结”、“忠诚”、“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呢?为什么学生一写作文,到结尾处都要来个所谓的卒章显志,来进行点题与升华呢?而这样的升华,有多少是华而不实的,是违心的,我们为何都视而不见,甚至还在叫好呢?

有这样的评判标准,学生为了能得到让自己满意的分数,他们只能迎合;而教师为了让自己学生的作文不至于被评为三类四类卷,也只能屈从。而且当下功利的思想、浮躁的文风,也已直接影响了学生面对写作的态度。这一代的孩子,从小接触的东西多,伴随着他们成长的东西也是丰富多彩,而书本文字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已经被越来越边缘化了,书本文字与孩子间的距离也是越拉越大了。当到了高考这个人生的转折点时,当需要用作文来考查他们的语文水平时,他们便只能寄希望于一些速成法,想学得一些点石成金之术。市场上的一些作文辅导书籍,也是投其所好,买与卖两厢情愿,但真正的效果又如何呢,好像人们都无暇顾及了。

导致学生这样面对作文的另一个原因便是眼下吹得很响的高考满分作文,诚然,我们承认高考中有的学生的作文才情确实令人叹服,但是当我们把高考满分作文做一个大体的分析后,我们便会发现在满分作文当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浮躁的文风,事例的叠加,优美词句的堆砌……一俊遮不了百丑,内容的空洞还是显而易见的。

在功利思想弥漫整个社会时,教育也在劫难逃。而在所谓的速成法时深入人心时,满分作文其实就是备考学生在写作上的一面旗帜。有的学生甚至觉得,天下的美文就这些了。从而便有许多考生去背这些满分作文,或是其间的一些优美词句,以期能借鸡生蛋,迅速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不去踏踏实实地阅读一些经典作品,而是把一些满分作文或是应试作文辅导用书奉为至宝之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地自容吗?

我们的所谓作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生生扼杀了学生们高贵的天性、新鲜的感觉、活泼的思想。他们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就已思维定向,就被几条观念牵引和束缚,作文不是感情的流露,而是成了临场的编造。所以高考作文竟出现照抄现代文阅读题中的文学作品时,我们也不要过于惊讶。

 

三、救赎,前路漫漫……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硬伤,又逼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而我总以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当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在高考前却要教师临时教他如何应付作文时,我们还去谈论语文教学有何进步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还是得找到一条救赎之路的,即便是亡羊补牢。

我认为当前存在的一个最残酷的现实就是学生作文当中体现出来的做文与做人的两相悖离。学生甚至连我们教师都没有真正理解到写作的真切意义与作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写作理念。司马迁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黄遵宪说“吾手写吾口”,古人告诉我们写作其实是最具个性化的一项活动,它应该是自己情感的真实表露。曹文轩先生曾多次指出,每个人都应当“能写一手好文章”,“它是一种有教养的标志,一种人生的优雅之举,一种做人应有的风范”。但是我们放眼当前学生的写作现状,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编造的现象极为严重,甚至为文与为人是背道而驰的。在作文中都会知道爱国爱民、乐于助人,都会写在看见妈妈啃自己吃剩的西瓜皮后热泪盈眶,立志要努力读书以报答母亲等。但其中究竟有多少感情是真挚的,我们确实很少去追问了。在学生认为文章中唱高调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须的,这只是种应付,与真实的想法无关。这其实也是种人格分裂,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口号,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却是更多地停留在写作知识的静态传授与写作技巧的反复操练上。这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了呢?

所以,当务之急是我们在作文训练时是不是可以尽量少地逼学生写些假大空的文章呢?当前的应试作文、考场作文,使学生不约而同地都唱起了“同一首歌”,个性的因素被淹没了。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学生,毕竟他们也是无奈的,他们原本也是有需要表达的东西的,但在让他们一次次地写违心之言后,也就慢慢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了,于是真情便流失得愈加彻底了,于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是在佐证张至公先生的一句话“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我相信这个贫乏更多指的是内容思想上的贫乏,而词句的贫乏已经退居次席了。因而我认为作文教学中,抓思想,抓积累的作用远胜过抓写作技巧的传授。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是当务之急,我们都知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但我们又做到多少了呢?我们要相信处在花季雨季里的青春少年是有东西想要表达的,我们要做的是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青春轨迹,在那里他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渲泄,可以放肆,我们能说那不是好作文吗?

在畅想之余,我不得不再次面对现实,因为高考就摆在我面前。面对高考,谁能洒脱得起来呢?我知道作文教学的那方天空还是不甚明朗,但我不能放弃畅想与追求的权力。面对作文教学的坎坷之路,我也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颜家明,《语文教学通讯》2002.5

 

 

作者: 吴碧芳

学校:宁德市寿宁职业技术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