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文灵:语文教学与个性化阅读

发布时间:2014/12/3 10:08:50

 

摘要: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教育要迎接新的挑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尊重学生人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化教育,笔者试图从“提倡自读自悟的个性化”,“尊重体验评判的独特”、“鼓励诵读传情的多元化”三个方面谈如何在课堂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   个性化   阅读    尊重

                            

“教育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育以就之;故不问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之只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如吾人之处置无机物然,石之凸平之;缺之脆者炼之;追想及之,令人不寒而栗。”蔡元培认为封建教育摧残儿童的个性,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主张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获得自由的发展,就现代教育观来看,这应当还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个性化——时代的需求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化”趋势是社会人才规格的特点。全球化的经济,网络化的时代,信息化的社会,多元化的体制,都迫切需要个性化的人才。社会的发展依赖创新型的人才,个性化的教育正是孕育创新型人才的土壤。一个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推崇个性化教育的社会才能人才辈出,欣欣向荣。

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个性发展为核心,把个性化作为出发点,重视发挥每位学生的智能优势,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时代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能与时俱进地开拓新的时代境界,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能力的公民,要求我们能与社会生活需求相适应。要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

二、个性化——课改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性一直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在世纪之交正式启动。本次课改最为突出的新理念是尊重人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言为言为主导,以学生为文、言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活动。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征决定了它在生命发展中重要地位,它更应体现个性的培养和心灵的解放。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和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堂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语文的个性化教育应倡导个性化阅读。 

三、个性化——阅读的本质

接受美学指出: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头脑里并非完全空白,而是有着自觉或不自觉的准备的,如审美经验、生活经验、文化水准、赏析 能力等等都是。任何文学鉴赏都不会是消极、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接受,是一种再创造,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都必然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扩大,有所改造,于是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作者与阅读不是简单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真正意义的阅读,阅读过程是参与“二度创作”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审美情趣的倾向到遣词造句的方式,无不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体验不同作家的不同个性。当然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其阅读感受和经验与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这各同构反映出学生独特的体验理解,带上鲜明的个性特征。阅读本身就是一各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教者要致力于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营造轻松的对话空间,还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阅读空间,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

四、语文课堂如何实现个性化阅读

(一)提倡自读自悟的个性化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他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法理解都将在文本上印下鲜明的个性印痕。面对文本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是他自己才能感悟到的东西,绝不是依赖他人的诉说,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富有个性化的。文惠林老师在教《背影》这节课时,多次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个性化阅读氛围之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他们在交流对第一自然段的感悟时,各人头脑中所出现的画面不尽相同。

学生A:我从父亲十年前那次车站送行留给我的背影,读出了背影粘连着父子别离的牵挂。

学生B:我从那年冬天家里的变故及父亲的穿着中,读出了背影记录着我家境的衰微的凄凉。

学生C我从“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双重打击,父亲默默承受着及父亲对我宽慰,后来又匆匆到南京谋职……读出了背影承载着父亲世途的辛酸。

学生D:我从作者几次提到自己对父亲的关爱的不理解中,感悟到背影深藏着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爱难偿的习惆怅。

同一文本内容,不同学生感悟出不同的东西,这正是教者设计自读自悟这一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们表达才显得这样精彩纷呈。

(二)尊重体验评判的独特性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习惯于师生分立,教师给予,学生接受。我们的教材和教参中答案往往被视为“圣经”,我们的教师被视为“圣人”,其“权威”不容置疑,不可冒犯。课堂不容有“旁逸斜出”更不能有“异念出头”,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主动性缺失了,独立性泯灭了,创造性扼杀了。阅读教学要致力于创设民主生和谐的氛围营造轻松对话社会空间,还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有时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教者要善于抓住契机,或“脱胎换骨”或“点铁成金”例如一个教师在《鹤群》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让学生谈对“鹰鹤大战”看法,学生们爱憎分明、众口一词,均在教师预定的轨道进行。给予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等正面的评价。似乎鹤一下子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英雄形象。可是,其中一个学生也举起了手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文中的鹰体格强健威武,它从不与俗鸟为伍,独自傲然徜徉于天际,张扬着它作为空中王者的生命原动力,我们可以看出它单枪匹马闯敌阵的勇气和胆略,可以眼见它足智多谋脱险境的机敏与脱险境的潇洒,它的气概和魄力又岂是鹤所能企及的呢?”这位学生理解敢干超越文本,敢干挑战权威,这种创造性理解保持与时代同步。其实鹰袭鹤群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之一,我们不应该在本文中抱有美鹤丑鹰的观念。

(三)鼓励诵读传情的多元化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此具有多元化反应,这种多元反映是学生对语文材料认识的多元化。不同的认识反映的学生的读法。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学生,还美其名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种做法剥夺了学生朗读的自主权,不利于发挥其朗读的个性化特长。提倡个性化阅读,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个性化诵读来表情达意,诵读是读者参与文本再再创作的一种形式,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在诵读者的心目中不只是冰冷的文字,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形象。由于不同的个体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他们在诵读传情中就会出现鲜明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体现在诵读时是对重音、停顿、语调、语速、音量的处理上。例如:“贝利是巴西杰出的爱国足球运动员”这句话就有不同认知。①认为主要写贝利是“足球运动员”;②认为主要写贝利“杰出”③ 认为主要写贝利“爱国”④认为主要写贝利是“巴西”的;⑤认为以上四个方面同时表现。不同的认知反映在学生的朗读上也就相应地有不同重音、停顿等处理方法。 

有个比喻说得好,教育应当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生产是一个个毫无二致的标准件,而农业培育的却是一株株充满生命的绝不雷同的幼苗,教育应当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产流水线。但愿每位教师都是育苗好手,每位学生均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出版,第48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童庆炳.文学概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1日

 

 

作者:林文灵

学校: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