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稀明: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尝试
发布时间:2014/12/3 10:18:43
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21世纪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最有效最人性的做法便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在诵经典品美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人在教学中不断尝试,现就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动员阶段
这是思想准备阶段,“要我读”不如“我要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阅读。
先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告诉学生,达成“必须读”的思想认识。
然后从学生面临的写作入手。一到初中,作文在篇幅上要求是“不少于600字”,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是“无米下锅”的“巧媳妇”,而多读书,读好书,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
再就是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古人勤学苦学的故事:“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等,如科学家成功人士好读书的故事:著名学者钱钟书嗜书如命博览群书的故事;加拿大著名医学家教育家奥斯勒每天睡前读15分钟书,坚持近半个世纪读了1000多本书的故事。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及其显著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开卷有益”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发起了“建立图书角”的倡仪书,有了班级书柜。
二、方向引导
这个环节要解决的是“读什么”的问题。
在充分的动员后,一个个学生会像胃口大开的饥饿者嗷嗷待哺。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环节。选择读什么书才能让学生的饥渴感既得到填充而缓解,又能持续巩固呢?我的做法是,先知己知彼,了解学生小学阶段的阅读情况。据调查,100个学生中,不超过5人是坚持读书的,看《儿童文学》、《优秀作文选》、《意林》等书刊,很少学生阅读名著;相当一部分女生则爱看《花火》、《天使•COM》、《爱格》等内容不利学生身心发展的书刊;而从农村来的学生,除了课本外,所接触的课外读物则少之又少。总的说来,学生的阅读面有极大的空间。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的、短小有趣的书籍应是学生喜欢的。
摸清底细后就该投其所好了。最先投放的一批书以短小故事为主,从“成语故事”,“中国古代幽默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天下阅读”系列、“青年文摘”系列,“心灵鸡汤”系列等,到<<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环球旅游八十天》等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接着如“最受中学生欢迎的美文”系列、“中国最美散文”、“世界最美散文”等精典美文也成为学生争相阅读的好书,
引导学生读书还可与单元教学同步进行“诱导”,如学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前,我就推荐《城南旧事》给学生,学到《斑羚飞渡》就推荐《狼王梦》、《狼世界》等动物小说,这一做法,利于学生走进作品,从不同层次去了解作者,从而将阅读从浅层面转入更深的层次。
总之,这个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书可读,能真正去体会“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人的谈话”的真谛。
三、方法指导
初步培养阅读兴趣后,我们所需做的便是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有了量的保证的前提下,实现质的积累。
应该说,读书无定法,但亦有法可循。尤其是对多数初步培养起阅读兴趣的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是必要的。
我主要是在快读、默读、精读、朗读以及如何做旁批、如何质疑等方面进行指导。这个环节可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课后小知识框进行。
在进行方法指导的同时,我在教学中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各种技巧的要领,并学会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在速读中使阅读在量上逐渐增加,并养成快速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在精读、朗读中学会品味、学会赏析,从而培养更好的语感。
关于这点,在许多相关的教学论文中已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四、以写促读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阅读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通常,我们的做法是“以读促写”,认为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但我认为,“读”更是让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更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与写结合,为的是促进学生深入地读,更有兴趣有收获地读。
有道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我们常听家长说:“这孩子读了许多书,可就是写作水平不见提高。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多读书不就有了积累,有积累就有了素材可写了呀,事实上,读并不能代表写。我们要做的是读写结合,以写促读,以读助写。
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我把它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词、句的积累;学生从所读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录,同时结合朗读,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大声地朗读积累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第二阶段是在摘录好词、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悟。篇幅上的要求从少到多,100——200字左右,角度自选,形式不限;通过讲评展示佳作,引导学生有话说,把话说清,说好。
第三个阶段是自由作文:学生从所读作品中(一般是学生人手一份的内容)任选一篇,从词、句的积累到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完成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第四阶段是读整本书,读一个作家作品。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阅读兴趣的差异,为学生提供选择的书籍,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诸子百家”、“李杜”、“苏辛”、纳兰容若、鲁迅、老舍、三毛、张晓风、林清玄、余秋雨、周国平、梁衡、钱钟书、沈从文、林语堂、吴念真、王鼎钧、莎士比亚、茨威格、莫泊桑、丹•布朗……等中外作家的作品都是学生较喜爱的。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旁批,一边摘录一边品味,一边反思。读完全书,学生心中自有诸多感受,届时,自是下笔千言方感吐而后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各个环节中,为师的我身体力行,做为阅读的实践者与受益者,将自己的阅读体会、感言与学生交流,为学生作示范,如课文《孙权劝学》中的孙权现身说法一般,学生从中受到很大的鼓舞。
另外,在各阶段,我还借助各种语文活动,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情境,提供交流平台。如开设“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分别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我喜爱的成语故事”、“我欣赏的一段话”、“我崇拜的一个人”等,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又如“课本剧编排”、“读书与成长”征文、演讲赛等,让学生在整理读书感悟的基础上完成相关作文。还在班级里开展“好书推荐”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初尝阅读的果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培养,“我要读”、“我爱读”的阅读之风已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巩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开卷有益”,并不仅仅是不再为写作而发愁,也不仅仅是可以在省、市、县、校等各级作文赛中获奖,更重要的是,他们已从阅读中,拥有了日益开阔的视野和心胸,领略了更多人性的美与丑,品尝了更多的生活滋味,感悟了更多的生命中的得与失、成与败……。无论何时何地,阅读总能让他们体验着青春,感动着美好,淋浴到阳光,感受到力量,增长着智慧,握紧了希望!
只有走近经典,品读美文,才能增厚学养。作为语文教学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愿能在不断的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感受经典美文给我们的启迪,愿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愿为他们更美好的未来保驾护航!
作者:张稀明
学校: 漳州市云霄将军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