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许锦云: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新探

发布时间:2014/12/3 21:50:04

 

【摘要】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比较阅读令语文妙趣横生。文本中蕴含着可比因素,再加上阅读自身的功能因素,比较阅读成为我阅读教学的掌中宝。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建构单元教学并发挥单元教学的系统优势,提升单元教学的整体效益,更能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迁移、拓展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 比较阅读   求同、求异思维   理解、鉴赏、迁移能力

 

纵观语文教学,老生常谈,一课一课讲,按字、词、句、段,层层分析,学生司空见惯,课堂没有生气,甚至一片寂静,更谈不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自从比较阅读这股春风吹进我的课堂,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可谓登峰造极。师生、生生互动,让原本沉闷的课堂焕然一新。学生爱动脑筋,爱提问题,通过反复比较、讨论交流,学生的思想火花碰撞,激发求知欲望,在求同求异中发挥潜能,进而深层次地拓展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真正提升学生的理解、鉴赏、迁移、拓展等综合能力。

比较阅读为什么能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课标》对各年级的阅读能力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释疑和评析的能力”和“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所谓“评析”就是分析和评判,就是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鉴别和评价,而要正确鉴别和评析一篇文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善于在比较阅读活动中去撷取把握“这一篇”文章的特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训练学生比较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教材中蕴含着的可比因素

现行教材是根据可比性原则按单元编排的,使同一单元课文之间或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可比关系(如纵比关系、横比关系);每篇课文都蕴含着能与同类或异类相关课文比较的相比点(如主题、题材、体裁、结构、人物、表现手法、语言等);甚至一篇课文的段落之间有一定的可比点和可比关系,如语文版必修二的第二单元标题为“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意思是修养功业要讲一个“诚”字,并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作者之真情,而作者真情在比较阅读中更加清晰。教学《箱子岩》,让学生把箱子岩十几年前后对比,再和世俗变化对比,从而引发作者对湘西淳朴民风赞叹和对当地受外界复杂、堕落的社会风气影响的强烈批判;《跑警报》让学生对跑警报的态度对比,尽管对警报态度不同,但共同表达了中国人的“不在乎”,也正是这种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巩乃斯的马》引发学生比较不同时期作者对马的情感等等。这些可比因素决定着教与学都应该自觉地去挖掘,并运用比较法去强化阅读理解,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3、阅读自身的功能因素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这是因为“比较”在高层次阅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我们知道,阅读过程的本质是思维过程,其中不断地伴随着判断、比较、分析、推理、综合活动。在阅读思维过程中,比较是一种在分析和综合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任何层次的评析和鉴赏阅读都离不开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而要鉴别就离不开“比较”,因此,“比较”在较高层次阅读中发挥着它的重要功能。一个缺乏比较能力的读者要进行评价和鉴赏阅读是难以想象的。

张寿康先生曾经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通过多年的比较阅读教学,受益匪浅,下面,我具体地谈谈。

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

阅读过程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训练,比较阅读的主要方法: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比较阅读与求同思维能力的训练   

异中求同是比较阅读最主要的方法。它通常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问题,将同体同类的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进行对照阅读,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规律,进而归纳概括出某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规律。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精魂动天”,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学生对同是传记文章《我的回忆》、《<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和《居里夫人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寻找蕴含其中的共性——传主孙中山、鲁迅和居里夫人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从本质意义讲是一种求同思维训练。它的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在阅读操作中摸索到传记的类型、选材的角度、写作的特色,并形成较稳定的知识体系,从而为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序列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使某种知识和能力顺利地提高和发展。

2、比较阅读与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同中求异较之异中求同是更高层次的比较阅读,它通常是将作者、体裁、题材、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立意、篇章结构等某一方面相同而其他方面相异的两篇文章对照阅读,发现差异,体会特色,探寻新颖。例如“三苏”(苏轼、苏洵和苏辙)就都写过《六国论》,对于六国被灭亡的教训苏轼从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角度切入强调“士”的作用。苏辙则从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的角度切入,指出六国内部不团结才是难免于灭亡的根本原因。而苏洵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把矛头直指宋朝统治者,借古喻今,告诫当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面对同样的一个问题,“三苏”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异“的结论呢。学生也常常会在“差异中发现问题,引发多元化求异思考,产生“为什么‘同’中会有这么多‘异’呢?现在是这样写,可不可以是‘那样’写呢?”的质疑,从而从原先的“无疑求异”思维层次探寻未知因素,这样的比较阅读已发展到了创造性阅读水平。因此,我经常进行这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得多种答案的比较阅读训练,效果良好。比如学习《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课堂上我就引导学生在读写活动中自觉地去探新求异,此文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同,训练求异思维(即创造思维)。有的学生从作家独特的视角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作品的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色进行探索,而有的学生则从作品的主旨、作家的情感角度进行辨析。可见,比较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能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广阔性和变通性,更能体现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创造能力”的作用。

二、有利于构建单元教学的系统优势,提升单元教学的整体效益

现行语文版教材采用单元编排,单元安排远非是单篇课文的偶然集合,而是以某种文体类聚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某些知识母系统中的子系统,体现着某种读写知识和方法的规律。强调知识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结合文本单元编排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学完必修五第一单元“沿波而讨源”后,我们就延续了文艺评论的学习。学生增强了单元比较阅读意识,就能自觉地探寻可比点,从而在教师的导学过程中明确比较目标,加深对单元课文的整体认知和读解;学生有了单元比较阅读角度(即体裁、题材、立意、结构、写法、语言)和方法(求同或求异),就能比中求疑,比中求解,就能有效地从新知总结旧知,从已知推导未知,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总体目标,可谓是“一箭双雕”。学生在比较中悟规律。因此,比较阅读能有利于学生从深度上理解和掌握单元知识点;从广度上迁移单元知识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运用能力。

如上所述,异中求同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悟出某些读写规律,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内文本、跨单元文本、以及课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激发自读自探的兴趣,求得结论,领悟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到主动探索,体验到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必然会倍增阅读欲望,提高自读的积极性。

三、比较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善读的能力。即“展卷而自能通解”(叶圣陶语)。从阅读过程的纵向考察,这种能力结构由以下四个层次的因素构成:①认读能力;②理解能力;③评价鉴赏能力;④迁移拓展能力。后三种能力的提高与比较阅读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1、比较阅读与理解能力

阅读中的理解能力,是指读者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把握文章含义(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变式事例中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和存在的差别,从而形成概念,促进理解。因此,比较是促进理解的有效方法。理解能力,首先是准确理解词义和句意的能力。辨词、辨句是其重要的方面,通过比较去理解、品味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鸿门宴》中“辞”字的用法,都是动词,但意义不同。 “卮酒安足辞”中“辞”,解释为“推辞”,而“何辞为?”中的“辞”,则是“辞别”的意思。其次是理解篇章的能力。比如学习《段太尉逸事状》,引导学生阅读段落结构、选材、写法,常常是在段与段之间的比较阅读过程中去理解的。同类文章的比较,例如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让学生与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中的悼词写作进行比较。另外,对许多语文知识概念(诸如文体概念、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的理解,我能引导学生单元内或跨单元、跨册之间同类相关课文的比较阅读,其涵义就容易理解。如对“记叙”这种表达方式涵义的理解,我就引导学生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记叙”性文字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就会发现:不管出现在哪种文体,它总是对人物、事件、场景等所作的介绍、陈述和交代。这样,学生就能在变式中更透彻地把握其涵义。再如,要理解散文这种文体的特征,把它跟非文学性记叙文的构思和表现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容易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征。

 2、比较阅读与评价鉴赏能力   

所谓评价、鉴赏,就是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风格特色等作出评价,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不同作者写庐山的瀑布诗,去甄别欣赏一篇作品的优劣高下,是一种被实践证明富有成效的教法。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夸张的言辞,离奇的想象描绘出瑰丽壮观、神采灵动的庐山瀑布。其实,颂咏庐山瀑布的事做千百篇,唐代就有王昌龄、曹松、徐凝等。只是相比之下“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悲哉,徐凝!同一作家的作品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的比较,突出表现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去作比同求异的欣赏,就能清楚地领会“这一篇”作品的特色,逐步提高评价鉴赏能力。虽然大纲对高中学生明确地提出了具有“一定的质疑和评价能力”及“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要求,通过比较阅读充分发掘现行教材中可比因素,比中理解、比中领悟、比中品味,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与迁移拓展能力    

阅读中的迁移拓展能力,是指读者在以往阅读中吸收了(通过理解、评价而分门别类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当前阅读需要而灵活提取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生的阅读操作已达到了“会学”的境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比较阅读,能有力地促进迁移拓展能力的形成。首先,比较阅读中的异中求同(即由新读课文中知识点辐射到相关已读课文中探找类同点,形成知识链)。能促成知识的类化和系统化,为迁移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和阅读经验表明:先前的学习同后来的学习之间包含着的同一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其次,比较阅读是一个融合着分析与综合、概括与归纳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往往是在知识的迁移中进行的。经验表明,对两篇以上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总是要运用以往阅读中获得的有关读写知识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展开求同存异的比较阅读,求得深解,探得规律。把《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比较,师生可以归纳出音乐描写的方法。《李凭箜篌引》以侧面描写为主,运用丰富的想象来描摹声音的灵妙较为客观。《琵琶行》则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琵琶女忧伤的音乐旋律来暗指自身,字字有情。这样在课外的诗歌鉴赏中可以从容运用,他们就可以很轻松地鉴赏《听颖师弹琴》。从这个角度说,比较阅读能力本身包含着一定的迁移能力,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培养阅读迁移能力,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是一种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学生正确阅读才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而比较阅读时正确阅读的最佳方式。比较阅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理解、鉴赏、迁移、拓展能力的提升,真正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2期

②《人是教育的对象》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

 

 

作者:许锦云

学校:福鼎市第六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