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在阅读中快乐作文
发布时间:2014/12/3 16:41:46
教育家曾说:“让学生增强能力的方法,不是上补习课和加大课题量,而是阅读,不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
在三类高中校教学,说到作文,大多学生都会“谈虎色变”。作文在学生的眼里与“快乐”二字似乎水火不相容。那么怎样让这样层次的学生从高中一入学就开始接受作文,认同作文,不自觉的喜欢上作文呢,而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怎样才能具有生命力呢?我想作文教学,不外乎是要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状况的言说能力,并通过广泛的阅读,启发智慧,激发学生特有的丰富情感,让他们在阅读中成为感受细腻的人,去发现,思维,创新,然后轻松去作文。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是需要探索,需要去建立一种较为科学的训练模式的过程。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诗)阅读和写作文都需要积累,积累就是是创作的活水源头
1、诵读经典美文,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在感悟与陶冶中快乐学会作文。
作文是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也是情感的一种宣泄,是思维的一种记载,作者通过一篇文章可以真实地告诉人们一件事情,可以介绍一个人物,可以谱写一处风景,以传达某种意图或某种情感。作文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又要知道,阅读是对语言和文字的长期熏陶感悟,作文是综合应用,可见阅读在作文中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时,首先要善于指导阅读,熟练掌握语言应用的技巧。一个人读的书多了,知识就丰富,模仿能力就很强,对生活的感触也就不一样,作起文章来也越容易。
三类校高中学生,初中升入高中时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阅读量也相对不多,一开始就要他们写作文,往往束手无策,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有效引导,多开展趣味性的语文阅读活动。比如“诵读比赛”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查找一篇经典诗文,在早课或课前十分钟做有表情地朗读,一段时间后开展班级学生“诵读比赛”,并进行适当的奖励。这样学生就会在诵读优秀诗文中,逐渐兴趣盎然的感悟华丽织锦的语言、神妙美丽的意境、波澜壮阔的豪情、情感深层的思索,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贴近自然,感悟生活的真实,在阅读的对比中欣然落笔习作。
“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它的里面住着人。”故作文,就是将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出来,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对生活的认识和人生的思考。
但是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尚浅,尤其是三类校高中还不能够充分表达这种情感。作文的教学更多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全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让这些学生在自己的广阔生活空间,活动舞台上,求得产生创作的冲动,使写作成为他们乐于展示个性的需要。整个习作教学不是学生苦思冥想的枯燥的文字游戏,而是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机整合,形成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就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了。
3、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比较,多角度多侧面去展示自我个性。
如指导学生阅读《雷雨》,看曹禺笔下的周朴园,学生们分析周朴园的形象,很多同学也许会同情他,说在他冷酷的背面也有善良的一面。学生看出了周朴园对自己纯洁爱情的无奈和对逝去的美好爱情的无限忏悔等等。有些学生甚至把《雷雨》的周朴园和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的金国太子完颜洪烈进行对比,说他们的性格特征十分相似。那间关闭窗户的农家屋子是一模一样的。周朴园的鲁侍萍就象完颜洪烈爱着的那个包惜弱。《射雕英雄传》中完颜洪烈费尽心机娶得了包惜弱,可在她的心中一个皇子却远远及不上杨铁心一个村野匹夫。还有学生说周杰伦、周润发主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古装版《雷雨》。
文学是来源于平常生活的,面对冷暖人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感受,都有自己的喜乐和哀愁。我们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些生活体验,表现自我的率真个性和通灵气质。相信阅读多了,感悟深了,层次多了,比较时就丰富多彩,动笔写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阅读与习作需要巧妙引导,授学生以渔,闪现灵性之美
1、引导,“引”就是启发学生如何去表现生活。“导”就是要让学生解决如何把自己的生活转化成文字。
从这些三类校高中学生的作文实际来看,作文难以下笔的原因,第一是不知道要写什么,这就需要借助我们老师来疏导,让学生有目的地从生活中去开掘题材。题材是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前提条件。好题材如山珍,题材若平淡,近似白开水,味如嚼蜡,索然无味,难以成文。第二是如何选材的问题,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柴米油盐,人生百态,题材多如牛毛,在现实生活中唾手可得,因此,如何指导学生选折好题材是学习写好作文的关键。
2、好的题材既新奇又有趣味。“新奇” 的题材,平淡中见神奇,能引人思考,发人深思;题材有趣味,让人忍俊不禁,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催化剂。好题材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个性阅读的比较,观察的角度不同,方法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掌握了,这些学生就容易和高水平学生一样,自然而然地在阅读和对生活的观察、比较、感受中悟出既新奇又有趣味的好题材。
3、在引导中,需要让学生懂得情感素材选择的真实性和材料中蕴含的感情是否有宏扬“真”“善”“美”。王国维说:“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作文的材料如果不真实,读者就很难接受,学习写作,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但我们强调“真实”不是说不可以进行适当虚构,而是虚构的情节要合乎实际、虚构的内容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和提炼。
归根结底小说也无非写实,比如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小说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形象;描写了当时背景下普通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小说中讴歌的“痛苦与欢乐,奋斗与拼搏”等令人荡气回肠、纷繁交织的众多细节尽管都是虚构的,但那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凝结和提炼。
引导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感受孙氏兄弟的人生悲喜,在快乐阅读中体悟人生。接下来的某次习作,有学生写道“我时常在想,那些经久不衰,百读不厌的名著,是不是能比得过高空中风雨里翱翔的老鹰,是不是能比得过珊瑚丛中贝壳里璀璨的珍珠?是不是能比得过阳光下草地上雀跃欢呼着的小天使,我不会知道,但我要告诉你爱读书的人,一定要去读一读《平凡的世界》”。
这些三类校高中学生在阅读比较中感悟到了文学作品里人物的喜怒哀乐和自己真实鲜活的生活,学会深入思考,认识达到了某一高度,写作也就深刻了。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诗)习作需要倾诉真情,在不断有效阅读和实践中逐步完善
作文的感悟最主要是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熟悉的。我们在三类校高中的作文教学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效的去引导学生捕捉具体活动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训练中不知不觉地加以倾诉。
古人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要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活动,春天踏青、观花,秋天煮酒、赏月、看红叶等游玩的形式最好 ……美丽的自然山水风景里会有写不尽的素材,道不完的美丽。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学生们可以在自然界广阔的舞台中尽情地体验感受,而后与自己的个性阅读相结合,相比较,作文就“快乐”了,兴趣也自然浓了,习作水平也得到提高。作文的时候,学生就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发愁了。
四、“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阅读与习作需要对学生灵活评价,共同享受作文之乐趣
1、指导学生习作要善于捕捉学生阅读与习作中的点滴成功。
生活总是充满了奥秘。每个人都十分渴望成功,因此,三类校高中学生尤其需要我们老师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点滴的进步,这对引发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我们老师对作文所作的评语是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优秀的作文老师都善于用赞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每一篇习作。欣赏学生习作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在不断的鼓励中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不再感觉手中笔的沉重,逐步获得成功的骄傲。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要知道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有机的发展的过程,阶段性的进步评价最有效。
衡量评价这类高中学生的习作,我们老师心中要多准备一杆秤,不要只用单一死板的数字。我们可以给他们的作文这样打分:“100分——主题鲜明,感情真挚,富有独创性;减15——内容较充实,有一定文采,字数不足;减15——感情基本真实,略显深刻;减10分——字迹潦草,结构较乱。”这个带着减号的分数评价比单纯的数学符号就更富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色彩了,学生也会容易接受,乐于持续表达。
2、习作教学需要展现自我,让学生体验美妙的成功感受。
学生作文里包含的知、情、意、行,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学生自我的实践和情感。三类校高中的阅读与作文教学更需要家校配合,为学生营造创作氛围,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和展示成功的舞台。
在学校,老师可以通过校内的教育宣传栏、校园广播室、校报、校刊为学生提供优秀习作展示的天地;在家庭,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优秀习作与父母分享,获得赞许,或将习作发表在博客上、说说中,微博、微信里;还可以让学生多参加文艺演出,社区宣传,民间、民族风俗展览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用这些经历真实地去作文。这样,三类校高中生也同样会在在阅读中,实践中不断模仿、尝试、追求。兴趣培养了,写作的水平自然提高了。
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体验到了成功,阅读和写作的欲望自然而然如火山般爆发。当学生把阅读和作文当作一件乐事的时候,二者就浑然统一为一体,学生就会欣喜地开始自己的习作实践,作文就会越写越好。
三类校高中学生的习作教学,只有这样在不断的阅读中让学生感悟和体验,陶冶情操,不断实践,建立了一种较为科学的训练模式。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233校网《浅议多元化的作文评价机制》
2、《现代写作概论》(华中师大出版社)
3、《新课程标准》
作者:孙兴
学校:宁德市霞浦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