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赵宏:“故事的背景条件”的探索和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4/12/4 9:50:00
【摘要】一堂有关《背影》的公开课,引发了我对《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一部分内容之所以感人的原因的思索,从中得出“故事的背景条件”在故事的叙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结论,并将这一结论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应用,取得不错的效果。
【关键字】细节描写 故事的背景条件 催化剂 新颖的故事 新颖的题材
几年前,我有幸听了一节很精彩的语文公开课,这位教师上的课文是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文学名篇,拿它来上公开课的名师数不胜数,教例十分丰富,所以要想上好这篇课文,让人眼睛一亮,着实不易。这位教师在简短的导入之后,紧紧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连续不断得追问,巧设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理解“背影”下所蕴含的父爱。这是一节很成功的公开课,也正是这堂公开课上的一些细节,引发了我对作文教学新的思考。
记得当时在公开课上,这位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背影》这篇文章最感人的部分在哪里?”学生们纷纷回答:“父亲爬过铁道给作者买橘子这部分最感人。”教师接着追问:“这部分写的这么感人的原因在哪里?”在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之后教师作了总结:“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抓住父亲‘走、探身、攀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父亲为了孩子不辞辛劳去买橘子,正是这细节描写中所体现的浓浓父爱使这一部分的文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正是公开课上这一环节引起了我的怀疑:“仅凭细节描写,就能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么?”
为了解开我心中的疑惑,于是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做了个实验。我将学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的学生认真品读《背影》全文;另一部分学生则仅仅品读《背影》这篇课文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一部分的文字。当我问第一部分学生“这篇文章最感人的部分是哪一部分”时,所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段文字最感人。”但是,我问另一部分的学生“你们读的这段文字是否感人”时,所得到的回答也是一致的:“一点都不感人。”
从这一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背影》一文中最感人的部分,从文章中被单独剥离出来后,“细节描写催人泪下”这一神奇的光芒就消失了,单纯的细节描写,撑不起“感人至深”这座大山。这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给我们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让“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部分文字催人泪下呢?
在这里,请允许我引入“故事的背景条件”这样一个概念。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个事件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水结成冰,就需要低于零摄氏度的气温、有结晶核、恒定的气压等条件。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不同的条件下,同一事件的发生,将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打个比方,我送一碗饭给一个饿了一天,而且身无分文的人吃,这个人会对我心存感激;如果我送一碗饭给一个虽然饿,但是身上揣着不少钱,正准备去吃他最爱的汉堡的人,我想我的好意将招到他的拒绝,而且他还会怪我多事。你看,我同样送出了一碗饭,给一个饥饿的人,换来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事件发生的条件完全不同。
“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个故事的发生也是有其“背景条件”的。首先,祖母的去世、父亲的赋闲、家境的惨淡都为故事的发生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其次,父亲在事忙且嘱托了熟识的茶房送我的情况下,最终决定去送“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朱自清,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为故事的发生打下了情感的基石。最后,年轻的朱自清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 暗笑他的迂”,正是朱自清对父亲的这种抵触情绪同父亲对朱自清的体贴关怀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故事感情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这个故事正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发生,彻底点燃了导火索,让情感爆发,使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生活中“父爱的影子”无处不在,为了孩子的渴求,父亲们搜心刮肚、挖空心思地去满足孩子,不要说“爬过铁道买橘子”,就是“飞越大洋买芝麻”也大有人在,何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是到处都充满“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结果呢?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故事的“背景条件”都为人所知,所以我们只能看到了“父爱疯狂”的表面,却无法体会到“父爱疯狂”背后的感动。“故事的背景条件”就像是催化剂,如果缺少这一催化剂,父爱的故事再“疯狂”,也难以使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正是对“故事的背景条件”这一概念的进一步挖掘,我开始探索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引入这一概念,指导学生作文。
首先,我必须让学生在写作中重视“故事的背景条件”的创设,因为这能给平凡的题材注入新的活力。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提问学生:“妈妈熬夜照顾生病的‘我’,这样的故事值得写么?”学生们的回答比较一致:“不值得写,因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题材了,写不出什么新意。”于是我开始追问学生,如果妈妈是在自己住院的情况下,得知孩子生病,偷偷溜出医院,照顾生病的孩子呢?这时学生们沉默了。于是我继续追问,如果这个妈妈是因寻找离家出走的孩子而宿疾发作住院的呢?这时学生中开始有了骚动,我趁这个机会继续追问,如果孩子是因为叛逆,为了一点小事同妈妈吵架而离家出走了,才发生了后面的这些故事呢?这时候班级里开始炸开锅了,不少学生认为加入这些条件因素,这个老掉牙的题材有写的价值了。接着当我又问学生“公交车上让座”这个题材是否有写的价值时,不少学生笑了,我知道我的目的已经初步达到了。在这堂作文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明白了,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其次,我必须让学生学会把“故事的背景条件”这一概念应用到写作中,去挖掘老掉牙的故事背后那些特殊的“背景条件”。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就一件事写一件事,再加上学生们谨记语文老师的教诲——“写作文时要挖掘生活中新颖的题材”,所以学生们一味的寻找生活中那些与众不同的故事,甚至为了“新颖”,编造了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传说”。其实学生们并不了解,作为平凡的人,我们平凡生活中的轨迹百分八九十是相同,哪里有那么多新颖的故事能搬到我们的文章中。
虽然说生活的轨迹多是相同的,但是推动生活沿着轨迹运行的动力却不尽相同。换句话说,虽然故事是相同的,但是“故事的背景条件”却不尽相同,所以老掉牙的故事,一样能挖出“新颖的题材”来。为了让学生将平凡的故事写得不平凡,我就必须改变学生就一件事情写一件事情的习惯,让学生们学会在写一件事情时要创设出这件事情的“背景条件”。于是我开始对学生进行“令人发指”的思维“折磨”。
所谓的思维“折磨”,其实就是写作构思的训练,只是我对构思的要求比较苛刻。比方说,我要就学生构思一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吃饭”,要求是这顿饭要吃得“我”热泪盈眶;再比方说,我要求学生构思一个“被老师表扬”的故事,要求是被表扬后的“我委屈地哭出来”。要想完成这样苛刻的思维训练,学生们就必须充分应用“故事的背景条件”这一有力“武器”。
在作文教学中应用“故事的背景条件”这一概念来指导学生作文后,我发现学生的文章不再是平淡无味了,大量充满感情、发人深思的“新颖“的老故事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学生们的进步让我始料未及,而这一切都源自几年前那堂关于《背影》的公开课。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文学》 王庆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
2、《中国现代文学史》 朱栋霖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作者:郑赵宏
学校: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