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赟:从朱自清散文初探语文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14/12/4 10:36:14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对于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而在课改新形势下,随着教学钻研的增强,亦涌现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就需要在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学方法  学生  主体地位  语文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1】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诗句,形象道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造性。语文教师学富五车,这是前提,可是,如何将自己的一桶水倒入学生口中这个过程更需要技巧。前者如孔子,固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却仍懂得因材施教,以为创举。近者如自清先生,他认为:青年人虽然不愿信古,不愿学古,可是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却愿意,也能够欣赏古文学。【2】这里的“帮助”,叶圣陶先生称之为“嚼饭哺人”,胡适先生称之为“度人金针”。综观此四人所言所行,可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需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去相信并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恰恰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式的改良。

怎么教语文?在许多教育家声厉色荏地对传统应试型教育排拒之后,语文教师便对自身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合理性、进步性产生怀疑。须知所谓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艺术”【3】。三尺讲台可以是默默温情的引导,可以是神形兼备的表演,也可以是师生共执的圣地,还可以是生生问答的辩论场合。

就拿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朱自清的作品来谈谈吧。他的文章编入中国教科书,引为经典,自民国时期叶圣陶将其选入教科书,一直沿袭至今天的各类中学教材、读本,经久不衰,甚至几度易改篇目都“幸免于难”,为何?

一、《春》与“情感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继叙事写人单元之后的写景散文,单元开篇便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学生经由小学过渡到初中,具备一定的知识建构基础,了解并且能判断描写方法,可是这么一篇经典的借景抒情散文该用什么方法传达呢?我决意仿效于漪采用“情感教学法”。于是,先明确此文三课时的容量区分:第一课时,侧重诵读,“专注用心,慢慢揣摩”,体味美文;第二课时,侧重略读,“提纲挈领,期其自得”,感知美文;第三课时,侧重精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细品美文。【4】那么每个部分又如何让学生高效率高吸收呢?诵读部分,教师范读,录音陪读,学生跟读,略显陈旧,如果学生不配合,不投注情感,一切便归零。那就换换顺序,改改步骤。课文后思考与练习这回发挥功效,也高兴的是学生们注意到了。上课伊始,我决定先不置一词,要求学生泛读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只此一句,重复了三遍,学生质疑了,这明明有一种渴望、期待和急切呼唤春天的情绪,为什么读不出来呢?要有感情,要读得慢些,要特别注意轻重才吸引人……他们自己作答。细心的孩子发现了课后“思考与练习”的朗读技巧,“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表达出内心的感受”。【5】学生醍醐灌顶,此时,录音优美的背景音乐飘出来了,学生都被感染了,他们的模仿朗读能力也得到了凸显。齐读有齐读的优势,洪亮齐整影响深远,可是个读、小组读也有其价值,这篇文章男女生读也各有特色。点名朗读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却会间接造成学生的压力。备学生和预设课堂情境的时候,我已经考虑到了。所以,这时我得出马了,直接示范,并诚恳地请同学点评,学生们又一次明白了朗读技巧很重要,可是每个人的情绪不同,展现的文章风采也不一样。此时请学生赛读,他们既具有了勇气,也具备了实力。一节朗读课,就在轰轰烈烈此起彼伏的朗读竞赛中落下帷幕。

老师情感充沛,学生情绪饱满,只说明此课成功了一半。接下来是如何越过文本解读枯燥的瓶颈,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的问题。《春》一文是朱自清“有意的尝试”(钱理群),文章结构脉络清晰,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描写春天的。“绘春”这个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采用总分结构,先宏观勾勒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红起来了”的总轮廓,然后用大量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早人勤五幅图画,将一个生机勃勃、浑然天成的江南春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我为“春草图”安排了“特征”、“顺序”、“语言”、“感情”四步,以表格的形式,逐步对描写春草的第三段讲读。“春草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那么第四至第七的“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则亟待学生的合作探究。以第一幅图的四步解读为基础,余下四幅亦按照这种方式分配至四大组,每一大组再分为以四人为单位的小组三个,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讨论研究,每小组由一人负责总结并书于黑板上。一个复杂繁琐的文本核心就在同学们的合作探究之下又快又准又好地解决了。

二、《背影》与“启发式教学法”、“迁移教学法”

同为朱自清先生作品的还有《背影》,名列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篇,《教师用书》里明确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主要从“四次背影”中体会父子情深这一文章主题。《背影》的确“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6】《背影》问世22年后,朱自清对此的记忆还是非常清晰的,“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7】“不远”便是“死”啊,所以虽然当时朱自清与父亲关系不佳,但老父去信直言去日不多,身为儿子,不免会心潮涌动,萌生忏悔之意,顾念父亲的好。这篇文章在发表的当时就曾感动了许多读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要真正体味文章平淡中见深沉的感情,需要阅历。90后学生相对比较淡漠,在面对朱自清的《背影》,怎样才能被震动情弦,入耳入心,便是一大难题。若按教参的教学设计,找情感线索、结构分析——找关键字词、段落讲解——归纳主旨、总结全文一番步骤,学生定然对这篇文辞质朴的文章印象平平。

如何让这篇文章在学生平日与父母的沟通上做一个很好的注解?怀着这种心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先声夺人,“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伟大的,可尊敬的。父爱同样是深沉、凝重、细腻和永恒的。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抓住什么来写呢?”【8】一旦与生活相联系,学生的发言便汩汩流出,而他们的分析又正好为文中父亲形象的描写做了铺垫。这便自然导向了“四次背影”。既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往往出人意表,让人惊奇,他们总能挖掘一些易被忽视的小细节,并加以自己特殊然而不乏智慧的理解。最后,教师拓展延伸,以“世上只有爸爸好”为话题,激发学生漫谈平日对父亲的看法,搜索日常生活中细微而真挚的父亲关爱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素材,从而进一步理解父爱,并付之成文,当堂书写。

乍看之下,这堂课的问题都是由教师设计,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习讨论。可是,这正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预先了解,果断采取了启发法和讨论法,其中还贯穿了阅读法和练习法。从教学目标设定来看,这种教学方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行文表达能力,实现并深化了最初的教学预测,把一个方向转化为多个方向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和落实。《背影》中自然流露的情感,超越时空,是能够引起生活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我们,以及今天的中学生的共鸣的。因为“亲情”是一个具有永恒性的生命命题,孩子们写来都是母亲,往往忽略家庭中的“柔情汉子”——父亲。“我们正应该抓住朱先生的生命体验和当代中学生的生命困惑之间的连结点,通过文本的阅读,引导中学生重新审视、思考‘父与子’的关系和情感,并因势利导,让孩子也来写写‘我和父亲’,‘自然流露’他们的‘情感’:或许这正是将《背影》引向中学生心灵之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吧。’”【9】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10】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靠教师渊博的知识,靠教师丰富的情感,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固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我认为最核心是明确“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生活教育学生。不是有这么一句话“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生活与语文原本便是相辅相成的,互相等同的,这也正是语文的人文魅力所在了。今天山东省语文教师马仙芝的案例,不仅是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融入社会的实例,而且让我们懂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定法”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有法”则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这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三、《荷塘月色》与“情境教学法”“导读教学法”

其实,朱自清的作品成为语文经典,并不意外。他曾疾呼“我是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的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11】在《<背影>序》里,论及五四事情散文成就时,就特意谈到文字表现上的多种风格:“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12】《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缜密流丽的写景美文,风格温婉典雅。

开篇便是叙事,“我”走出家门,沿着荷塘行走一周,树,蓊蓊郁郁的;路,阴森森的;月光,淡淡的。此时的朱自清是渴望独处的,他直言“这是独处的妙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其中有三个段落描写荷塘月色,讲荷塘曲折盎然的情致,荷袅娜曼妙的态势,月光洒落荷塘的妙义,还有荷塘四周幽暗的气氛。以及回想古诗词中描写采莲的情景,不论是梁元帝的《采莲赋》亦或是《西洲曲》,都是意在抒发那点“颇不宁静”的心思。

如此具有“古典美”的散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赏析作品。那自然要从对景物描写的欣赏,对精美语言的品味,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对多种表达方式融合的理解四个方面入手。可是,这时候尽管你一个人如仙如痴地沉湎其间,学生无法体及也是枉然。因此,教师要认定自己的角色已经改变,不再是以往师言生记的教授,而是质疑解疑的教学。这时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借鉴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其时,即便身在课堂,也仿若在微风中全身心地迷醉在荷塘美景之中了。结合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正如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曾对他的弟子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3】因此,在课堂教学上,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化其文本解读能力;或可利用预习交流、分组合作、展示提升这课堂展示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的。

 近年来,江苏杜郎口 “三三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洋思预设性学习方式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实践着“主体建构、主动参与、主阵落实”的课改重点,最大限度地突出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新型语文教学方法的呈现,教师的角色转化,从给予者到鼓励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转变,从依赖者到兴趣者、参与者。这都是在教学方法上的摸索、改革与创新,就让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这条路上行走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参考书目】

【1】 《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656页。《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9页。

【2】 《古文学的欣赏•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朱自清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走进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语文》初中第四册,洪宗礼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4】《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初探》宾恩海著。

【5】《语文》七年级,语文出版社,2010年5月第4版,第66页。

【6】《语文》初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0页。

【7】《教育论》,吴杰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39、440页。

【8】《思索父爱的力量和永恒》,马仙芝著,《走进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9】《“做”与“不做”之间——读朱自清的散文<绿>、<背影>和<春>》,钱理群著,《语文学习》2009年2月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第61页。

【10】《写作杂谈》,朱自清著,第1页。

【11】《课堂教学论》,袁金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12】《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著,光明出版社2011年版,扉页。

【13】《朱子语类辑略》,吴福祥,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赟

学校:泉州市惠安嘉惠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