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连:立足根本 推陈出新
发布时间:2014/12/4 10:55:47
摘要:作文教学不应该盲目顺应潮流,唯新是好,丧失真情,而应该扎根生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有真情实感,有现实性、针对性。作文教学应从模仿课文入手,从生活积累出发,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关键词:作文教学 生活 真善美 思维 创新
作文教学,无论在哪个学段,都是语文教学之重点。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关于作文教学的方法、目的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新概念作文的面世,伴随着韩寒等一大批文学天才的涌现。确实暴露出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使得众人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产生了质疑。作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我,也在不断反思:今后中学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是因循传统,还是顺应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目标的设定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新的表达”。很显然,对初中作文的要求,首先是“感情真挚”,“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立足生活”,其次才是创新的表达。刘锡庆教授曾言:“作文的本质,即是娴熟地运用书面语言,去微妙精深地表情达意。”叶圣陶也曾说:“写作就是生活。”可见立足社会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自己的真情才是写作的真谛。才是作文教学之根本。而风靡一时的“创新作文”,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自我抒发空间,使学生的写作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从总体上看,缺少的表现生活中更有分量的东西,往往生动有余,思想内容不足,普遍缺少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深沉感悟。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曹文轩曾这样概括少年的文章:“纯真不再,温馨不再,美感不再,崇高不再,庄重不再,雅致不再,真诚不再,阳光也不再,剩下的就只有阴霾与心灰意懒。”可见,创新作文在情感上是多么的缺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概以“创新”为标准来评价写作活动,盲目顺应潮流,势必会远离生活,迷失方向,走向委顿堕落。缺乏来源于生活土壤的思想,缺少“真、善、美”的标准,势必导致文章的平庸和浅薄。同时也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违背了写作原则。这种观念是要不得的。文学创作论告诉我们,只有当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和景启迪了作家的心灵,触动了他们各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才产生了强烈用文学的样式表达出来的冲动和欲望。因此,写作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表现生活,表达真情,让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善、美,鞑伐假、丑、恶。通过写作表现生活,表达感受,与读者交流情感,交换看法,给人以审美享受或人生启迪。迷茫之余,沉思之后,我的作文教学之路,也渐趋明晰:那就是立足作文之根本,并反映时代新生活,推陈出新。这才是作文教学之正道。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做到:立足根本,推陈出新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引导学生扎根生活,感受社会的风云变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阅历也更宽广。“行万里路”不再是空话。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利用假期多到农村、社区、名胜风景区等观察、体验、感悟,并用笔记随时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在自己的头脑中,日记中,积累丰富的生活感受,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生活积累体系,形成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这样,学生生活体验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就多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比如,要指导学生写《童年趣事》,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在外婆家的小溪摸鱼捉虾;或在山上捅马蜂窝;或与小伙伴游玩嬉戏等。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再从中选择有利表现主题的事件来写。又如,要指导学生写《家乡的春天》,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生机勃发的春天,观赏春天花草树木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气息,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觅春天的美丽,体会家乡春天的特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春天来。再如要写说明文《家乡的桥》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家乡的桥上走一走,通过仔细观察、测量,按照说明文的写法:拟清观察顺序,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际新闻,从因特网、电视、广播等捕捉时事热点,间接了解生活,不仅知识面广了,还可以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作”。这样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作文素材,锤炼作文主题,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次,走入文本,走进名著,体味生活的真、善、美,感悟作品的真情。
课文选入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无论是表现的技巧,还是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叶老说:教材是个例子。应该可以理解为,教材不仅是阅读的例子,还是写作的例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表现手法,深入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真、善、美”的主题。对学生的写作无疑起到很好的范例作用。如要求学生写表现有关亲情的文章,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朱自清的《背影》,胡适《我的母亲》,通过对这类表现亲情文章的揣摩,结合自己对亲人的了解、观察、感悟。找到最能触动自己情感的事件和细节,去表现我们的亲人,表达浓浓的亲情。再如引导学生写表现友情一类的文章,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一类表现纯真友情的文章,感动于“我”与“万芳”真挚情感,感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志同道合的同时,再结合自己与同学朋友交往的一些事件和细节,从中筛选出典型事例,去表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名家名著,多揣摩,多积累,提高自己欣赏水平的同时,学习它们的表现手法。 因此,走入文本,走进名著,感叹于文章高超表现技法,体会文中的真、善、美的同时,从中学习相关的作文技法和立意,并融入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和体验。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也就不再是难事。
再次,立足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表现生活,表达真情。
立足社会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自己的真情是写作的真谛。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在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在批改赏识中激励他们的创作激情。这就要求改变学生为作文而作文,写好作文只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已的观念,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观察,构思,成文,修改。作为教师,更有责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各种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在仔细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真、善、美”的同时,拿出自己的笔,“形于衷而发于外”,主动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情感。确实纠正千人一面,模式化、公式化等不正之风。做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构思。
最后、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丰富作文形式、力求创意表达。
思维是决定学生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指让学生对事物进行独特思考和个性表达,创造性地理解事物,从而形成崭新的思维模式和写作角度。创新思维具有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作文训练时应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开展一些多角度、多层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莎士比亚曾说:“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在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反弹琵琶”,让学生从对立的、相反的方向思考,写出具有独创性以及立意深刻的文章。例如,“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几千来一直被认为是贬义词,但是如果打破传统的观点,抓住“东施敢于效仿、敢于追求美”来作文,则会让人耳目一新。要教会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抓住材料的本质和含义,用非常规的思路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使文章具有别开生面的效果。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作文写作形式,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作文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应注意选定自己擅长的文体,紧扣话题进行拟题;适当扩展话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可以让学生改写或是续写《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具有一定想象空间的课文。例如,在续写《孔乙己》时,有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科举制度的罪恶,并且言之有理、情真意切,在立足于课本的同时又超越课本。也可以引导学生写《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文章的读后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发表他们独特的看法。
总之,作文教学不应该盲目追求潮流,而应做到“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丰富自己的知识”;“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牢牢树立立足社会生活,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自己的真情是写作的真谛这种观念。引导学生立足生活,走入文本,推陈出新,创意表达。 这样,作文教学就有了方向,作文教学就有了灵魂。
作者:陈振连
学校:泉州市安溪县金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