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超:例谈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4/12/4 10:59: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课程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着重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新的定性结束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也体现了我们观念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的天平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不偏不倚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呢?用钱梦龙老师
的话说,应该是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就此笔者浅谈点滴:
一、朗读感悟、悄然融合
语文教学的朗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标志着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学生在潜心读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悟,以及老师是否做到以生为本,这正是人文性与工具性互相统一的体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呢?
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句,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练习后,再让学生读句子,一个学生读课文最后部分中的句子:“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这个学生读时,句中的两个“我”字没有停顿。这时我再请另一个学生读这个句子,读后让同学们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同学们比较后很自然地说出第二个同学读得好,因为他把两个“我”字读得断断续续,而且还读出颤音,很有失去国土的悲痛之感。此时,再让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每个人都在读中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这样,既读懂了课文内容,读出了破折号,还从中受到爱国的教育,这不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悄然融合吗?
就这个句子,我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有的同学读时语气十分低沉,突出法国人民热爱祖国语言的强烈爱国情感;有的同学把句中的两个“我”字读出颤音,而且断断续续,体现法国人民失去国土极其悲愤沉痛的感情……同是一句话,学生的理解体验不同,朗读的侧重点也不相同。
在朗读感受中,我尊重学生的体验,珍视他们流露的点滴感受,这不仅仅体现出读的工具性,更闪耀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光芒。
二、想象补白、巧妙结合
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有了想象,学生才会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苦乐酸甜、美丑善恶。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同时,通过想象产生的种种感受,生成的价值观,恰恰是人文性的具体表现。
新教材中处处都有想象力的生长点,关键是老师要善于去发现。如《斑羚飞渡》一文有这么一句话:“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教学时,我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老斑羚们为什么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有的说:老斑羚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种群的生存。还有的说: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此时,我再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你从中联想到什么?有的说:我联想到革命先烈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的说:我联想到那些舍己救人的英雄们……
通过这样引导想象补白,拓展课文内容,更加深刻地体会老斑羚们的自我牺牲精神,从中感受到榜样的熏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帮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巧妙结合。
三、揣摩品味、自然糅合
语文是与人的心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我们应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感悟语言的优美与用词的精当,从而促进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领会,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表现。
如笔者在《丑小鸭》一文的教学中,文中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笔者是这样设计的问题:
1.能给“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
2.“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画,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子的?丑小鸭呢?
“讥笑、追赶”两个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笔者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他们满怀同情地用语言描述着丑小鸭的遭遇:“小鸟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朋友。’”“猎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丑小鸭好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往草丛里钻”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最纯真的声音,笔者不失时机的出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惊恐万分”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学生情动而辞发获得思想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又如《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的“又”字可否删去?为什么?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揣摩品味。学生很快就说出:“又”字不能删去,因为“又”字表明次数多,突出丢失国土的亡国惨痛。这样既读懂了“又”字的准确运用,又受到爱国的教育。再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中为什么用第三人称的“她”,而不用“它”?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揣摩品味,让学生读懂作者恰当运用人称,把土地比作“母亲”,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情感,这样就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这正是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例证。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对语文性质要有更准确、更成熟的认识与把握,然而要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内容还需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努力付出。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目的。
作者:李俊超
学校:泉州市安溪城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