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高艳红:立足教材,以课本为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发布时间:2014/12/4 11:17:50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语文课堂不重视教材,不把课文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越来越实用、功利,语文学习也终将变得索然寡味。本文着重从立足教材,以课本为本有助于感受人类文化的精髓、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鉴赏性阅读的方法、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五个方面来阐述,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立足教材 ; 语文素养

 

有这样一道高考题: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11 年湖北卷)

示例:

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气量。伟哉相如,千秋名扬!

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一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2011 年湖北高考的这道语言运用题考到了课本内容,考生如果不熟悉题中所涉及的两个人物形象就无法正确解答。

无独有偶,2012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了葛红兵的《汪曾祺的四绝》,其中15题:结合你对本文的阅读,联系高中课本中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简要阐述你对文中“真正的文学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答案示例:如鲁迅的小说,揭出社会的疮痍、病象,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3 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能自圆其说即可,但不可抛弃本文,不可忽视题干的答题要求。)

这两道题得到了语文教育有识之士的赞赏,因为它们有力地纠正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错误倾向——¬语文课堂不重视教材,不把课文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实际中,教师按考纲操作,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就按能力点的要求去训练。课堂上不见老师与学生共同赏析品味文字,而只是相与匍匐在习题中,迷失在机械的训练中。这样的教学不需要教师的高素质,不需要教师的精心备课,只需要教师对整天的练习与检测进行督促与管理,而学生则沦为机器,埋头做题,丧失了徜徉在文学海洋中的乐趣。语文教学越来越实用、功利,语文学习也终将变得索然寡味。

诚然,这种“题海战术”的语文教学对高考而言是最有效的。但是,它只能收获短期的效益,既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合乎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真正纯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当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语文教学的目标单靠练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包括知识的、能力的、审美的、实践等诸多方面。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还得要立足教材,突出课文教学。为什么呢?因为教材无疑是教学的材料,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虽不能说教材内容全都是最正确、最合理的,但它起码是最专业的人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既体现知识、能力,又兼顾实用、审美和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综合语文素养,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立足教材,以课本为本。

一、立足教材,感受人类文化中的精髓

语文课文既是语言的精彩体现,也是科学自然、社会人文、艺术宗教等人类文化精华的精彩体现,在社会大众的观念中,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课文就是文化的象征。教材中选用的文本是经过专家鉴定的,文质兼备的代表性作品;有的甚至选用了几十年,可以堪称经典。譬如人教版必修书中的文章有鲁迅的《拿来主义》《祝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文言文单元中的《鸿门宴》,苏轼的《赤壁赋》等等,都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极好凭借。很多经典篇目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我们不但应该理解它,掌握它,而且还要熟记它,背诵它,否则我们将无法传承灿烂的文明,愧为炎黄子孙。

二、立足教材,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和品味

学习语言的途径很多,除了阅读经典,还可以网上阅读,甚至可以在生活中与人交际、思维活动中学习甚至创造性地运用语言。那何种学习方式的效率最高呢?笔者以为当首选阅读经典的文章。因为阅读经典文章,能使学生最为集中地接触丰富且相对规范的语言材料,从而主动地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智能,丰富人生的体验和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而网上阅读的作品其语言很多是不规范的,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课本阅读自然成为学习语言的主阵地。

正如叶圣陶所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一篇篇风格迥异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范例,细细品读这些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有可供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只不过有的文章表达方法能让读者一目了然;有的则“潜伏”其中,需仔细考量方能发现“庐山”真容。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强对课文典范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感受诗歌的凝练含蓄,散文语言的形象优美,文言文语言的言简意赅。在课堂上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赏析优美语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表演、仿写句子或片断……让学生在形式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跨越从“能理解”到“会运用”的台阶,从而更好地培养语言的运用意识。久之,方能驾驭文字,真正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良好的语言素养形成应该不再是一个大问题。

可见,学习课文既可学习语言运用,亦可积累语言。当然,仅靠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来学习语言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运用课文阅读教学里获得的阅读方法,去主动开辟语文阅读的课外天地,那么良好的语言素养形成应该不再是一个大问题的。

三、立足教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很多人获取新鲜的知识疏于动脑,久而久之则妨碍我们形成更加有用的智能。良好的阅读习惯则少不了思考,阅读者既要将感情投入到作品中去,全身心地感受作品所抒写的哀乐;又要与作品内容保持一定距离,以便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作审美的静观。因为主动静观思考要求阅读者要全神贯注,让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调动生活经验、文化积淀等,这种阅读才是高效率的阅读。王国维的“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正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最好诠释吗?

如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学生读到林冲手刃仇人陆谦、富安时,自然产生如林冲报了仇的畅快心理,从他们分角色朗读中那惟妙惟肖的神情中我们足以说明学生已经“入乎其内”,拥有与林冲相同的心理感受。当然,阅读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还是不够,教师还得引导学生“出乎其外”,在他们拍手叫好的时候,笔者适时抛出问题“是什么让林冲的性格由‘忍’到‘反’转变呢?”这使得学生与林冲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静观思考探究,最终他们得出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决定性因素:林冲的后路已断,他不得已只能铁了心与以高太尉等为主导的主流社会秩序为敌,——而这最终成就了林冲的反叛性格,成就了他“豹子头”的威名。这样的静观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并增进评价鉴赏的能力。

于漪老师对课文教学也十分重视,每一篇课文都隆重地向学生推出,在对经典课文做相对深入全面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慢慢养成静观思考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考试时受益,更影响其终生立身行事。因此立足教材,养成静观阅读的良好习惯,将有助于形成批判精神。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学好语文的最高目标。

四、立足教材,掌握鉴赏性阅读的方法

网络时代传统的读书方式被网络阅读、电子书取代,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阅读受到青睐,成为一种流行的阅读方法。它要求阅读者心思要细致周密,不可囫囵吞枣。惟有细致,才不致遗漏关键信息;惟有周密,才能进行准确的抽象综合,进一步从事推断探究。但相对于课本阅读而言,这还是一种“浅阅读”。因为课本多是经典作品,而且多为文学艺术作品。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欣赏文艺作品,引导他们鉴赏作品的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表现手法等等方面,引导他们的心灵由实用升华到高雅空灵。

这种鉴赏性阅读要求较获取信息为主的阅读高多了,特别要求鉴赏者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要靠学生的形象直觉,对艺术形象的敏感,从艺术表象中引发联想和想象,敏锐地感知作者寓于形象中的隐喻象征意义,这样才能体现文艺作品应有的价值。比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摹写历史人物的表面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感知作品背后抒发的自己遭贬后的失意和建功立业的雄心破灭的哀叹,去体会“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释怀与超脱,从而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五、立足教材,挖掘和积累写作素材

在深入阅读教材之后,其中出现过的人或物都是写作借鉴的最好例子。如果熟知它们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就可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如屈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若渴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对这些人物及其有关事迹,或分析和开掘材料写自己的点滴感受来拓宽视野,或掌握素材转化的技巧,积累写作素材。

总而言之,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不要将课文在教学中草草带过,而另外辛苦的寻找各种阅读教材,不要让课文教学流于形式。只有立足教材,以课本为本,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取法于内获益于外”,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作者:高艳红  

学校:福州市高级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