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杨小清:让语文课堂在美中遨游

发布时间:2014/12/5 9:29:04

 

【摘要】为了追求考试的利益,日常的语文课堂渐渐地失去了对美的欣赏,把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肢解成了枯燥乏味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美的教育艺术,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  欣赏  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明确了语文这一门学科兼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种人文性就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语文教学除了重听说读写、重积累之外,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对于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当是一门美的教育艺术,语文课堂应当是追求美的过程。但是反观日常的教学,许多的语文课成了枯燥乏味的讲解,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被分析得肢离破碎,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美文基本没有。

笔者从事了十几年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深深地感受到,对于阅读量少,课外积累少的农村孩子来说,在课堂中培养他们美的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了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也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为此,我曾经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爱上语文,在语文课堂中遨游美的世界。

一、 在文字中感受美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有浓郁美感和丰富情感的课程,在初中课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诗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有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有四季变幻的奇妙之美,有柔情水乡的淡雅之美,有边疆地区的醉人之美。

学习《巴东三峡》,“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在平平常常的描写中,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峡的雄奇壮丽,那激流澎湃的江水,那重峦叠嶂的山峰,那奇妙多妙的云雾,那神奇动人的传说,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祖国山川的雄壮之美。而赵丽宏的《周庄水韵》则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无限柔情。那仲春里的“古镇被飘忽的雨雾笼罩着”,那“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的周庄,“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这是多么动人心魂的淡雅之美呀,读着这样的文字,宛如看到一个穿着长裙的婉约女子,正从书中袅袅娜娜地走来。而走进青海湖,我们又会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有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你能想象得到那种醉人的蓝吗?它“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像蓝锦缎似的湖水,那神奇动人的传说,把我们带进了如梦如幻的西北边疆,让我们的心灵也变得纯净起来。

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美,而是我们学生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从文字中发现美,感受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境界,启迪我们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塑造完美的人格和豁达的胸襟。

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冰清玉洁、亦真亦幻的庭院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而作者呢,则与好友在如此美妙的月色中漫步,并且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个“闲”字,道出了多么豁达的胸襟。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曾经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是即使是在自己遭到贬谪,与亲人多年不见的情况下,他仍然心存美好,祝福天下有情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最好的写照。在这样一个历尽沧桑却始终心存希望的人身上,学生们感受到的是坚强和执着,是不屈服于人生命运的豁达和乐观。这就是语文人文魅力的美。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被贬滁州,却能压抑内心的忧郁和苦闷,励精图治,废旧除新,让一州之民安居乐业,而作者也成就了“与民同乐”的千年史名。还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在文字间激荡的不只是自然的美景,更有无数先贤哲人博大的胸襟和让后人景仰的无私精神。

要在文字中感受到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朗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诵读称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眼光和知识积累,充分发掘教材的美,有意识地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融入作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充分感受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进行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

二、 在想象中领悟美

审美离不开想象,尤其是在教授诗歌和古诗词时,这种想象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只有想象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在头脑中把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才能更深刻地融入作品,融入作者的情感。新课标明确要求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在分析意境时要抓住作者描写的景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验,放飞想象,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经,以描写的景物为纬,在想象中领悟作者所创造的优美意境。

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形式整饬,全诗短短的不足百字,却包容了作者近乎一生的经历,作者从广远的时空中选取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一条时间的线索,简单而又明朗,丰富而又含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化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的生活历程,感受到他对于家乡和祖国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而当我带着学生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那山比天高的雄伟气势,那天地茫茫,浑然一色的壮丽景象,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我们的心跟着诗人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高原上飞翔。此时,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到的不仅是雄奇壮丽的景象,还有诗人气吞山河的博大胸襟,叱咤风云的革命情怀。这种美的感受,是荡气回肠的,是震撼心灵的。

正是想象,使教材中毫无生命的文字变得生趣盎然,栩栩如生,富有真实感,让学生的心得到了美的熏陶,让我们随着文学作品,领略人生百态,感受悲欢离合。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美的氛围中,情操不断得到陶冶,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辨别美丑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 在写作中创造美

通过朗诵和想象,学生得到的关于美的感受终究来源于课文,来源于教师的启迪和引导,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很明确: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提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的,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记忆中的旧表象生成新形象,创造更美的意境。

去年,我在学校组织的优质课比赛中选择了这样一个主题《用诗化的语言扮靓你的作文》,在课前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要有意识地添加一些优美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渲染心情,使文章更富有文采。在课堂中我展示了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片段,如一位男生写海边游玩的《美就在我们身边》,里面有这样的段落:“ “月亮渐渐升了起来,皎洁的月光照在水面上,海水显得特别的晶莹剔透,像是一片细碎的浮金上下晃动。周围的灯光也陆续亮了起来,宛如一条长龙把整个海滩包围住了。再放眼望去,隔岸的灯火绚丽璀璨,映着一层层的海浪,我忍不住陶醉在这美妙的海滨的夜景中。”一位女生也是写海边景色的片段:“走在夏日的海滩,一望无际的大海像是温驯的绵羊,灰蓝色的海水和蔚蓝的天空相连接,让人在一瞬间分不出天空和大海。我赤着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一串串脚印落在我身后,像一群快乐的小精灵。海水冲上沙滩,调皮地把脚印冲走了。”另一位女生写《乐在温暖中》用这样的句子来开头:“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教室里,抬起头,静静地望着窗外,午后的天空澄碧如洗,温暖的阳光明亮而热烈。一座座教学楼巍峨耸立,一棵棵绿树高大挺拔,风儿吹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这美好的景色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温馨的画面。”这些片段虽然显得稚嫩,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美的向往和创造,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那一次的比赛我获得了学校的第一名,我相信是学生们这些优美的文字为我增加了分数。

总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多学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发掘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爱上语文,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

 

【参考资料】:

1、《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2、《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4期)

3、《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

4、《美育书简》(席勒)

 

 

作者:杨小清

学校:晋江市永和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