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英:通过感知细节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发布时间:2014/12/5 14:35:38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中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着重从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入手来品味其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细节,最初的本义是指无关紧要的行为和琐细的事情。后来,“细节”一词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则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文学作品中那些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让人拍案叫绝。如《孔已己》中孔乙己身穿长衫,以及“多乎哉,不多也”的话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心描绘都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女作家刘真认为:“一篇小说,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决定一篇作品的成败。”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让读者欣赏评价。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等多种的作用。
在理解了细节描写的基础上,笔者主要谈谈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它为何能使文学作品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呢?
一、细节描写能揭示人物内心
细节能够透视人物心理。小说中要塑造典型化人物形象,就要赋予人物以丰满的血肉和活泼的生命,这就需要细节。比如在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范进中举后拿银子给他的岳父胡屠户,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些细节正是他虚伪贪吝心理的自然流露。
又如在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差半车麦秸》一文中写到“差半车麦秸”同“我”谈话的细节:“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来屋子......”。此处细节十分传神,把“差半车麦秸”看着夜晚灯火通明十分心疼但又不敢吹熄灯火的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细节描写能体现人物性格
鲁迅的《孔乙己》在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很深刻,“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个穷困落魄书生,虽有善良的一面,却又穷酸迂腐,虚荣心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又如《差半车麦秸》一文中,对“差半车麦秸”这一人物的描写:“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看,拿进鼻尖闻闻,再放点到舌尖上品品滋味,然后垂下去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道......”这段极具个性化特征的动作,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主人公对土地痴迷般地热爱,这只能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中国农民才会有的动作。
三、细节描写能反映当时人物的处境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青白脸色,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是常山,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文字从孔乙己的衣着、形貌,可以看出他处境是穷困潦倒,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但却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身份。
又如描写孔乙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个“摸”字与前文写他“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对比,就把他的穷困潦倒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细节描写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秋水》一文短小精悍,文中有一处心理描写,虽只有两个字:自喜,而“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句则是他“自喜”的原因。这里的心理描写,为下文描写他的神态和语言作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也更能突出他在事实面前幡然醒悟的变化,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没有这里的心理描写,就不能很好地表现河伯认识转变的过程,文章的内容也就失去了波折,内涵则没有了深度。
细节描写运用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文章富有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品味刻画典型细节的语言。那么如何品味细节描写中所运用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呢?
笔者认为品味语言从技巧上可以分为四种:
诵读品味——即通过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来欣赏语文之美。具体地讲,就是通过语调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音的抑扬、语气的顿挫、声腔的变化来摹读出某种情韵:或者是作者的情感,或者是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或者是人物的声调声腔,或者是作品的某种氛围。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甚至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教学过程中则可让朗读贯穿其中,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
精析品味——即抓精彩的词句、语段来加以分析,从而领会语文之美。从品析的着眼点来说,初中阶段的学习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品析: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叠词、等;修辞手法;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如因果、条件、递进、转折等;句子的语气,如感叹语气、祈使语气、反问语气等。从这些品味语言的角度出发,进而分析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作品的主旨等。
如例 《孔乙己》中一处细节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长衫,穿长衫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不堪而可怜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愚弄和迫害。从这一细节就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罪恶。
揣摩品味——即通过静心思考、心领神会来领悟语文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典型细节描写是无法通过朗读的方法达到品味的目的,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故乡》中中年闰土见到迅哥儿后的语言刻画:“分明”“叫”的那声“老爷”,“老爷”可以用低沉的声调和缓慢的语气“叫”出来,可其后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就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包含闰土内心的矛盾、闰土的恭谨温顺、叫过之后双方的沉默、 “我”内心的震撼、叫过之后双方内心的汹涌澎湃……这一切都难以表述清楚,如果用语言表述出来则破坏了那种含蓄深沉的意境美,只能靠掩卷沉思,进而心领神会。
写作品味——即把所读、所思、所语写下来,进而体会语文之美。“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借助仿写、续写、扩写、批注等感受文中细节的美。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文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所进行的动作描写,就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感受父亲虽然承受着家庭的变故和自己歇业的双重心理负担,但还是给予了“我”无私的爱。之后通过每位同学自己的父亲平日对自己表达爱的动作的仿写,体会父爱的入微深沉。由己及人,才能感同身受。
从所思到所语是一个质的跳跃,从所语到所写又是一个质的跳跃。当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形成文字书写下来,则是对原文细节描写文字的最好解读。
当然,对于细节描写语言的品味,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因文制宜,灵活选择。新课程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定能达到“语言形式与语言内涵的统一,功利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 陈月英
学校: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