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辉亮: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5 14:49:22
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一切资源,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本文从“创设教学情景,鉴赏作品意境美;凝心情感朗读,品味作品语言美;体会精神意蕴,挖掘作品形象美;诱发联想想象,感悟作品虚实美;注重拓展延伸,挖掘生活自然美”等方面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以期让语文教学发挥更大的美育效益。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鉴赏能力 审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努力让学生接受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培养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景,鉴赏作品意境美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文艺鉴赏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智、由形象到逻辑、由景物到感情交织进行的复杂过程,最后达到对生活认识和理解的目的。文学艺术家凭着他特殊的眼光,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并以形象的手法去集中、概括、浓缩生活,这种方法能强有力地激发鉴赏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联想和想象,意会到那些未被直接描写出来的事物,它调动起鉴赏者对生活的记忆、理智和情趣,重新品味着生活,加深了爱憎,体会到了那透过作品表层的现实生活中的朴实无华。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显、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切不可越祖代庖。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凝心情感朗读,品味作品语言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是作家与欣赏者之间思想感情的纽带,作家赖语言把自已的感情输入作品,欣赏者赖语言从作品中发掘作家的感情。因此,要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只有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通过朗读来实现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特别是古诗词和优美的古文,或用语准确、生动、凝练,或运用平仄、对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体会精神意蕴,挖掘作品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以《一面》为例,作者描写鲁迅的外貌,抓住了头发便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的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未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的直竖着。”这里既写了头发的长度,又写出了头发的疏密程度;既写了头发的形,又写了头发的神。“一寸长”是因为好久未剪了,说明鲁迅把所有的时间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无心修理,无瑕及此。“一根一根”头发稀疏,根根清晰,说明鲁迅光明磊落,对敌对友善恶分明。鲁迅人瘦发长,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但精神状况好,所以“精神抖擞”,斗志旺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直竖着”不曲不弯,不歪不斜,挺立向上,毫不动摇,说明鲁迅刚正不阿,顽强不屈。看来鲁迅的头发,已形象的多角度的表现了他刚毅正直、毫不妥协的性格特征。
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诱发联想想象,感悟作品虚实美
当代西方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独立自存,与人们生活的空间互不连续,只是一个虚象、幻象,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的“虚实论”美学观十分相近,是在强调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能动作用,情感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诱发学生联想想象,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运用“兴”的写法,“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没有直接写惜别,但惜别之情意却十分浓郁,情意渗透在直觉形象之中:轻尘不扬的道路特意为远行者所安排,渗透着送别者极其细微和深切的情意。“客舍”,本是羁旅者停歇的地方,“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烘托出惜别时的环境气氛。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想象在鉴赏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鉴赏活动,欣赏活动中没有想象,多么优秀的语句所运用的文字符号也只有抽象的意义,而无所谓广阔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诱发学生联系自己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运用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现或创造于自己的脑海,创造出主观化的新形象,感受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使鉴赏者领略客体之美,在精神上得到愉快和满足。
五、注重拓展延伸,挖掘生活自然美
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它以其可感的形象,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实践活动的契机,开发利用好第二课堂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室、校园的布置,去爬山、去秋游,去参观美术展览,去参加音乐演唱会,去参加演讲比赛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景观,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壮丽雄浑美,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的生机勃发美,珍禽异兽的独特美;让学生通过对色彩、图案的感受、领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让学生通过时而悠扬宛转,时而呜咽悲泣,时而激昂,时而婉约的音乐,去浮想联翩……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激发起对祖国河山的爱,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席勒说:“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和形成健全人格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滋养,把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的地位,使语文学习闪烁人文精神的光彩,使语文教学园地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美国).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曹利华.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中学语文教学.1987
5、叶昌奎.审美教育模式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周辉亮
学校: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