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川: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发布时间:2014/12/8 10:28:40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钥匙就是“活用文字的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但是这科学方法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后天的训练不可能获得的,学校是发展学生这些能力的天堂。但反观教学实际,我觉得当前的语文课堂是较为死板的,缺少激情,缺少活力,“填鸭式”、“封闭式”、“强受式”、“分析式”教学,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践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如何让学生都动起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快乐地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把“乐学”当做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从而告别“寒窗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艰难历程。
我认为既然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首当其冲要靠外界的力量让他们沉浸其中,引导他们细细钻研,慢慢品味,火候一到,就会觉得其乐无穷。而这力量主要来自教师。我们的课堂像个万花筒,一摇一个样,摇曳多姿,变化多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语文的快乐,教师要适当的引导,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在学习上要与学生多“商量商量”,互相探讨,教师要满怀激情,哪怕是手舞足蹈,且吟且诵,充满欢声笑语,都无伤大雅。读到情真意切的文章,可以潸然泪下;读到幽默风趣的笑话时,可以和学生笑成一团;读到睿智深刻的美文,可以敞开心扉,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到情节生动有趣的文章,可以和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上好导入课是引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紧扣教学内容,以趣事开讲,是课堂愉快教学的好开头。他往往使一些难懂的知识变得易学了,是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了,因为兴趣的渗入,使学生的心智大开,思维活跃。如讲标点符号的作用这一课,首先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位书生到亲戚家串门,顷刻间外面就下起雨来,这时天已将晚,他只得打算住下来。但这位亲戚却不乐意,于是就在纸上写了-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书生看了,即刻明白亲戚的意思,却又不好明说,就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加了几个标点 , 亲戚一看,句子的意思完全反了,也就无话可说,只好给书生安排了住宿。请同学们试试看,怎样加标点使亲戚答应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认真思考。很多同学都正确标出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学习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和用法。于是枯燥乏味的内容也充满了快乐,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师板书后又问:“ 其实,这句话除了书生标点的这一种办法外。还有三种标法,可分别使它变成陈述、疑问、问答三种句式,请你们加上标点试一试。”
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亲戚的陈述句: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疑问: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问答: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二是指导学生找到学习规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发现真理的好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很重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效果成倍提高,教师自身也获得了解放。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字 、词教学,课内自读课文的处理,作文的批改,各种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就以语文阅读的内容概括来讲吧,首先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句子,进而学会通过比较抓住段落中的重点句来理解段落大意,然后让他们抓住段意的共同点,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至于课内自读课文,由于时间紧迫,有的老师以自读课文很少考为理由,从不讲解,一步跳过。其实,自读课文,就是让学生“自读”,但实际上会“读”的学生少之又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自读课文自习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思考与练习”确定学习目标,为自学课文指明方向。教给学生圈点重点字词、批注关键句子等相关符号,让孩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自习本每周或者2周教师检查一次,并及时在班上公开表扬做得好的学生,私下找那些做得不够理想的学生问清原因,并给予鼓励。
三、让学生“插嘴”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主宰者,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多老教师一直“维护”自己的这种特权。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它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现才华的途径;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
但如何让学生的“插嘴”现象发挥得更好,更能活跃气氛,更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呢?
首先,要学会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
爱因斯坦所说:“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面对学生的“插嘴”,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把教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程是个天生“短舌根”,咬字不清,但上进心十足,经常想回答问题,可是又怕同学笑话,他们一笑,他就越结巴。记得课前三分钟演讲轮到他,一开始他在讲台上,还能够清楚表达出来,可是看到同学的表情,他不由自主的抖起来,说话越来越不清楚,有的同学不耐烦地说:“老师,别让他说了,让他下来啊!”我不想打击小程的积极性,就问:“小程这件事你决定吧!”“老师,我……想继续。”我一听,转向同学们说:“同学们,请给他一点时间,我相信,他会成功的。”“老师,我……我能在自己位置上演讲吗?”小程问。“当然可以!”他回到自己的位置,讲的很好。过后许多学生在周记本上:真佩服小程的勇气!
静下心,耐心听学生的“插嘴”,你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其次,要不断喝彩,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
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冲击式的学习欲望。
比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课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是教学难点,小杨同学问:“老师,如何理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我刚想回答,有一声音捷足先登“那还不简单,我讲个故事,大家注意了。一个财主因为战乱逃跑,,腰缠万贯铜钱,逃到河流边上,发现没有船只,很多人泅水过河。别人劝他扔掉一部分钱,再泅水,他舍不得。等到了河心,因为铜钱太重,他体力不支,沉下去了。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我一听,拍手叫好,并发动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笑容满面地坐下了。从此,他就成为班级的“发言冠军”!
你准备好让学生“插嘴”了吗?试一试吧,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被它的魅力所吸引的。
四、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起导向作用。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因其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逼真,对话内容较多,于是我就组织了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课本剧表演;教学《差半车麦秸》主人公被抓住,和队长进行谈话时,就请班上最容易紧张的同学、最有魄力的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让全班同学不由自主的鼓掌称好。我们的课堂只是个小天地,我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学习方法咨询模拟、朗诵会、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各种形式的教学,让全体同学都活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黄宝川
学校:泉州市南安市金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