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姗珊:作文感知训练课浅见
发布时间:2014/12/8 10:38:40
摘要:“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本文就“作文感知训练”这一新的作文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在作文感知训练中,作文题目的选择应既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又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要细致,灵活应对学生的多元思维;课后要及时追踪,利用反馈、评价等方式不断深入指导;系统性地安排作文教学计划,有侧重点地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感知训练 课堂目标 持续追踪 教学系统性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1]作文一向是师生两难的题型,学生难,难在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教师难,难在不知道如何点评、指导更有效。一直以来,我都采取“解题------点评优劣点------范文展示”这种作文点评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多次作文后的教师评语往往都是那几句------“审题不清”“口语化严重”等等。学生个人作文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老大难的问题。
近来我有幸参加了田玉老师“高效写作”的培训,对其中的作文感知训练尤有感触,个人也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作文感知训练,感觉蛮有收获。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2]作文感知训练正好是符合大纲的要求,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法,可以和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做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那么我就其中的一堂课《感知花生》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感知花生》一课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学生观察花生、写作前测作文、点评------方法指导(运用眼耳口鼻手进行多感官感知,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追问----是什么?像什么?为什么?)------再观察、写后测作文、点评------总结
在这堂课学生前后测作文字数有了大幅的增长,其中增加了50字以上的有63人,增加了150字以上的有35人,甚至有6人增加了250字以上。
以上这些是按田玉老师的作文课模式进行的,大约为两个课时,算是一堂作文感知训练的入门课。以下我将就此谈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课前明确目标来选题
在本课前我已经上过一次《感知纸》,先让学生了解多感官感知,所以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⑴加强学生对多感官感知的认识
⑵让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追问法(是什么?像什么?为什么?)
本课是作文感知物训练中的入门课,学生对作文感知训练的认识也比较浅。其实作文感知训练所提到的多感官感知在以往的教学中多少也是有用过的,但是不够系统,这次的训练与以往的传统作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比较新颖,但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是易引起学生兴趣,劣势是相对陌生,学生会有畏手畏脚的可能。为了扬长避短,我选题时就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比较熟悉的相对简单的物品。本课我就选择了花生。这个选题有以下好处:一来尽可能地降低陌生感,让学生比较不畏惧,二来比较简单的事物方便他们进行多感官感知(眼耳口鼻手),再者日常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追问起来也比较有东西可写。这个题目设想既能符合学生的实情又方便既定目标的实现,让学生能接受这种新的写作方法,效果会相对较好,符合语文教学大纲“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3]的要求。如果盲目求新求深,选择什么“鸟巢”、“水立方”之类的,学生不熟悉,当堂效果就可能不好,而且本课是入门课,一味追求思想上的深刻,也不现实,反而易让学生畏惧,对后期难度逐渐加大的训练造成阻碍。
与上节课感知物-------纸相比,虽然运用的方法相似,但两者侧重点不同,纸多侧重于触觉、听觉,而花生多了嗅觉、味觉。课堂上出现“花生”这一实物,还可以触摸、品尝花生,本身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大纲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的环境”[4]显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指导,是会事半功倍的。
2、课堂指导要细致、灵活
作为新接触的一种学习写作的方式,学生无处下手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方法指导时要细致,正如幼儿学写字一样,需要教师一笔一划地教导。所以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对“眼耳口鼻手”五种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事物一一列举(当然是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指导追问法时,遇到“为什么”或者联想到怎样的画面时(这个是难点)不妨自己先举例,并引导学生自己运用这种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为入门课,教师引导的“细致”不可缺少,但是也要有限制,此处下点再谈。
除了细致之外,教师的引导还要灵活。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多元的,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多准备好应对,多想一下学生可能有的答案,先构思好要如何引导。比如本课的重点之一“追问法”------对五官感知到的东西进行追问“是什么?像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感官观察延伸到进一步的思考,而且是有一定深度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的感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感知融入生活,”[5]成为表现生活、表现思想的一种方式。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比如讲到用眼睛观察时,运用追问法进行指导:“花生的颜色是什么?像什么?为什么想到它?”我事前也准备了诸多答案,比如“颜色是黄色,像金子,因为花生像金子一样是有价值的”等等。但课堂上的学生的答案却各种各样的------“像树叶”“为什么想到树叶?”“都是黄色的”如果只停留在这,显然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浅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儿。不妨进一步引导“什么时候树叶是黄的”“秋天的树叶”学生就会开始反应“花生颜色像秋天的树叶,它们都给人丰收的感觉。”很显然,这样的思考是更好些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引导到我们设置好的答案,但我们一定要准备充足,能随机应变,要善于根据情况引导,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6]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习作时,对于比较新颖的想象不妨加以鼓励,就算学生的回答比较稚拙也要巧妙地加以引导,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3、课后要“持续追踪”
作文感知训练课的一大重点就是课后要“持续追踪”。当堂作文前后测也许呈现出的是后测作文字数大幅增长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往往隐藏着许多问题,比如此次作文后我就发现:细致的指导固然能让学生有的可写,可是课堂中的难点比如追问法这一点上学生显然无法一堂课就掌握,于是出现了“依瓢画葫芦”甚至照抄老师课堂举的例子的问题,所以还需课后收集学生的作文并加以点评,再针对问题加以指导,我针对上述所说的问题,再次指导学生对后测作文进行修改,取得一定效果。
比如其中一位同学的前测作文如下:
(一)
我手上的这枚花生,有一些小黑点和清晰的纹路。花生的头尖尖的就像正义的化身奥特曼头上的“光镖”一般,想必培养他的人是一个如奥特曼一般的富有正义感的人。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泥土味,想必它必定来自一方优良的土地。(80字)
其文运用了视觉、嗅觉等来进行感知,运用的感知器官较少,文章较短,也缺乏比较深刻的思想或情感,流于表面的认识。
经过多感官感知、追问法的指导后,其后测作文如下:
(二)
我手中的这一枚黄澄澄的形如一个葫芦的花生可神奇了。它的表面很粗糙但又让我倍感亲切,它宛如妈妈那双饱经风霜的双手。就因妈妈的这双手我能吃饱穿暖,曾光滑的双手已不再那样的光滑。我又看了看这一枚花生它的外壳上还有一条条清晰的纹路,就像浩瀚的宇宙中的那一条条银河,是那样的的美。上面还有一个个黑点,就像点缀银河的那一个个美丽的小星星。花生的头尖尖地正如太上老君手上的那一个紫金葫芦。可别小看这一个葫芦,只是一刹那,就会化为一滩血水。我闻了闻这枚花生有一股淡雅的泥土味,每闻到这个味道都想起了小时候穿着短衣短裤坐在土堆里捏泥巴。我轻轻的一捏这个花生,传来一声清脆的响声。这声音像极了一个新生命诞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带给人喜悦。揭开两个外壳,里面躺着两个小花生。穿着红彤彤的衣裳。闻了闻香极了,我拿起来咬了咬最初平淡无味,可可不仅仅如此越嚼越有味。(337字)
后测作文除了字数增加外,还多了触觉、味觉等方面的感知,并且对所感受到事物进行了追问。但是其中外表的粗糙让人想起大人的手以及闻到花生的泥土气息回想童年均为老师在指导时所举的例子,有参考之嫌。当我发现到这个问题时,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强调作文当有自己的想象力,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联想都不同,要联系自身的情感更细致地加以表述。其修改后的第三次作文如下:
(三)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这个谜语?它的谜底是“花生”。不知大家猜出来了吗?此时我手中就拿着这位神奇的花生先生。首先他穿着一身土黄色的衣裳,形如太上老君手上的那一个紫金葫芦。可别小视这一个紫金葫芦,只是你被吸进去一刹那,就会化为一滩血水。它的外壳很粗糙,但让我感觉到一阵阵温馨的感觉,就像每次妈妈抚摸我的脸的感觉一样。妈妈的手是那样的粗糙,就像花生一样由最先的光滑细腻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磨难变为了粗糙干燥,我似乎看见了妈妈忙碌的身影,此时眼泪已不由的在眼眶中打转。花生先生的身上还有一条条精致的线,就像一张蜘蛛网。还有一些就像一颗颗的小行星的黑点。我闻了闻这位先生的身体。有一股淡淡的泥土芬芳。它传达出了一个孩子童真的快乐。我至今还有一张这样的照片:一个小男孩在在玩着泥土,脸上表露出开心的笑容。这个小男孩就是我,那时的我穿着一身浅蓝色的短衣短裤,坐在一大堆沙子里,提着一桶子水,和泥巴,捏泥人,那时童真的我认为我就是个艺术家。那时童真的我是那样的快乐和自豪。我轻轻的捏了一下花生。传出了一阵清脆的响声,正如刚刚来到人界的婴儿的那第一声振奋人心的愉悦的响声。将壳打开后,俩个小胖子穿着红艳艳的新衣躺在一旁的壳中等我们去享用它。我拿起一颗放入嘴中,刚开始是无味的,可稍等片刻,它的味道就出来了,是那样香醇,美味。可能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吧。没想到这普通的小花生却有如此大哲理,真是没想到!
虽然还是略有模仿的痕迹,但是描写更加细致,情感更加打动人心,尤其是由味道得出哲理的感悟显然更为深刻,开始有自己的色彩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最终将多感官感知和追问法运用入自己的作品中了。
作为一种新的上课方式,学生可能因为一时新鲜表现良好,但教师不可就此盲目高兴,后续的工作也随之而来。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7]我们可以运用作文评价等方式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4、课程要系统安排
“多感官感知”和“追问法”也只是作文感知训练中的一部分,是其基础,在让学生学会运用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作文感知训练。比如学会用感官感知后,可以再设计一堂课就其中某一感官进行重点训练;当学生熟练运用后,可以训练他们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感官感知等,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这需要一系列系统性的计划与指导,针对各个课题进行有侧重点的训练,“让学生养成一个感知生活的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8]一时的创新未必是真正的创新,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教学才更能体现“作文感知训练”的优势。可谓“任重而道远”。
“眼耳口鼻手,作文好帮手;感知前进一小步,作文前进一大步。”无论是课前目标的设定,上课指导的细致、灵活,还是课后评价的追踪,课程安排的系统性,都是紧紧围绕田玉老师“作文感知训练”理念展开。“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9] 作为新的写作学习方式,作文感知训练将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习惯,将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新的内容,开启新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努力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关于作文感知训练课的一点浅见,可谓“管中窥豹”,不是十分成熟,希望在接下来的作文训练中能总结经验,更加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作文教学,学无止境。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⑤王虹.感知作文------在小学作文课堂上的初探[J].全国“高校读写、快乐学习、幸福人生”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论文汇编.2011.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⑧郑飞鹏.强化感知训练,提高作文素养[J].莆田市中小学“两语”教师专业化成长培训优秀论文汇编.2012.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作者:戴姗珊
学校:莆田市哲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