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苏元美:浅谈《忆读书》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导向作用

发布时间:2014/12/8 10:56:00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是冰心老人给儿童的赠言,也是她的文章《忆读书》中的格言。随着《忆读书》被选为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课,冰心的这九个字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将发挥更大的导向作用。

首先,初中生“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在人类的进步史中早已被论证。但书籍在为人类进步搭建阶梯之前,它们首先是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搭建阶梯。所以,每个人都要“多读书”。尤其是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们,更应该通过“多读书”来让自己更好的成长。这“读书”之“书”绝不只是在学校上课所用的教科书,它更指所有以文字为主要表达载体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者是文学名著,或者是科普巨作,或者记录生活经验,或者描绘山川河流…… 只要是运用了规范的语言文字与合理的写作方法编写、内容健康感情真挚的书籍,对于少年儿童们都是有所帮助的,少年儿童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初中生正属于这一类群体。首先,他们虽然年龄较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尚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语言文字积累不多,能将所学语言文字在生活中运用自如的更少。而学校学习中所用的教科书对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需的语言文字积累来说,作用是很有限的。课内不足课外补。教科书的有限性可以通过无尽的课外书籍来弥补。课外阅读对于初中生也就显得重要无比了。他们在多读书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语言文字积累,学习新的,巩固旧的,可以增强那看不见却处处有用的语感。有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积累与良好的语感,初中生无论是与人交流,或是读书写作,都将更有效果,也更快乐。其次,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各种品德修养需要引导,各种审美能力有待培养。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与高尚的人谈话的过程中,七年级学生会得到更好的教育,更懂得怎样做人、如何处世。当他们阅读了更多的好书,和更多高尚的人谈话后,也会更懂得辨别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样会更懂得挑选真善美的好书。这时,他们就会因“多读书,读好书”而深感“读书好”,然后又继续“多读书,读好书”……如此良性循环,对初中生的益处怎可忽视?所以,初中生“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而这正是《忆读书》的中心所在,是《忆读书》想让学生明白的道理。

那么,《忆读书》怎样引导初中生“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实现“读书好”?“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言简意赅,道出了冰心由儿童时期开始的读书之妙与读书之道。显然,冰心在文学之路与人生途中的成功不可说不得益于此。对于成年人朋友来说,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或许简单的道理也不如此简单了。抽象的说教当然难以说服初中生“多读书,读好书”,更不用说让他们体会到“读书好”了。《忆读书》的成功之处却在于它对学生的教育立足于生动的讲故事。这恰恰是初中生最喜欢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

文章前几段落作者就讲到自己小时候喜欢听故事的经历,这与众多学生小时候的喜好是一样的,无形中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作者“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的经历或许会给那些想多读些层次较高的书却因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放弃的初中生一些信心,启迪他们读书不必急于求成,要敢于尝试。当作者把自己当初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的“糗事曝光”时,有过此类经历的初中生们或许还偷偷想着:原来大作家小时候也这样啊,看来,我也不差呀!说不定还有学生自此有了当作家的梦想并为此努力。若能如此,作者的故事功劳此不更大?而作者阅读《聊斋志异》而提高了写作水平得到老师好评的经历,也是许多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中渴望的结果。无论对于有远大写作梦想的初中生或是只想能顺利完成写作作业的初中生来说,这现身说法都是有触动作用的。当学生进一步联系到作者日后在写作方面的大成就正是来源于从小的读书经历时,作者的故事对学生的鼓励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紧接着作者继续给读者朋友们讲真实而浅显的故事,与初中生分享自己在“多读书”的基础上慢慢学会“读好书”从而体会“读书好”的经历。在这一过程中,古今中外多部好书一一显现于读者眼前,有些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会给学生熟悉的感觉,有些是初中生还较少听说的作品,则会给学生新鲜的感觉。但它们无不共同印证了读书之好。到了文章结尾,“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水到渠成而来,学生又怎能不认同?认同了,才会学,就会学。而怎么学,文章中作者的故事就是范本。所以,《忆读者》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是有导向作用的,它教给初中生“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哲理,却又不只是因为这九字哲理好,更是因为冰心通过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故事来传授这九字哲理的方法用得好。

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忆读书》的可读性是毋庸置疑的,引导学生更好阅读课外书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若是学生没有认真用心去读,再好的作品也可能对学生不起作用或者作用不大。作为初中生进入中学课内学习的第一课,《忆读书》怎样更好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世界呢?这是值得所有七年级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可以说,《忆读书》与作者冰心需要七年级语文教师来做最好的搭档,共同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于本来热爱读书的学生来说,《忆读书》有力印证了他们的热爱是健康有益的,教师可在教学中对他们的阅读习惯或者成果加以表扬,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读书动力,更要指导他们在学习了《忆读书》之后阅读更多的书籍,学会挑选好书,选择好的读书方法,以提高有效性。但现实中,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其实是令人担忧的。原因众多,或者是源于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到位甚至因为只追求表面成绩只会死读课内教科书;或者是想读却因自制力欠缺难以形成习惯;或者是身边缺少良好的读书氛围而随波逐流;或者不知道自己该读些什么书……教师在教学《忆读书》之前需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原因有所了解,对如何借《忆读书》的教学启发那些尚未多读书的学生多读书有所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朗读、想象与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与作者对话;可让学生联系自身阅读经历,与文章对话;可让学生互相交流读书感受,与同学对话。教师应与作者一起,引导学生认真、用心地学习《忆读书》,“经历”作者的读书经历,感悟作者的读书感悟。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介绍文中所说的好书,可另外推荐好书,可布置课外阅读作业;用各种办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小组阅读氛围,督促学生阅读;教师还应在《忆读书》的教学之后持续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如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后做好阶段读书总结或者像冰心一样写出读书经历,促进学生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读书能力……若是有了教师的这些努力,恐怕原本不爱读书的学生,对《忆读书》没有感触的学生也会渐渐转变吧。当初中生在中学因为第一课的学习走近广阔书海后,他们的初中读书生活甚至于今后一生的读书生活将会因此而更充实、更精彩。所以,七年级语文教师不可只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要善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忆读书》发挥最大的作用,引领初中生开启课外阅读的新篇章。

 总之,《忆读书》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忆读书》的教学引领初中生好好读书。

 

 

作者: 苏元美

学校: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