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詹宝兰:浅谈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发布时间:2014/12/8 11:17:17

 

【摘要】针对初中生在写作时“没东西写”的困惑,提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关键在于引领学生三步走。第一步要善于积累有意义的小题材,第二步要对这些纷杂的小材料进行加工,第三步要在写作中用进“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可以凸显人物性格,以情动人,体现大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作方法 以小见大 积累 加工 写作

 

在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感令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作文了。他们脱口而出的口头禅便是“没东西写”。诚然,学生年小历浅,生活总在“两点一线”、“三位一体”中单调地重复,几乎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波大澜和大喜大悲,所以没什么大事、要事可写。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引领学生另辟蹊径,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用小材料来体现大主题呢?

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这就是“以小见大”——广泛运用于记叙类文体,亦可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一种超实用的好技法。写小题材较大题材容易驾驭,不会顾此失彼,力不从心;反而会走出空泛肤浅,有利于写深、写透,写出个性。非常适用于中学生写六七百字的小文章。

生活中的小题材太多了,俯拾便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一声烦人的叮咛,一只新生的小虫,一朵凋零的小花等等皆可入文。选取小材料可以彻底解决学生作文“没话说”的大困惑。

但不是所有的小材料都值得一写,都能为我所用。

(一)我们要引领学生善于积累有意义的小题材

1、要细心观察,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细微处。

沈复“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纪昌“视虱如轮”、视小为大,终成神射手。细心观察会让你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小素材。走在大街上,一个卖熟猪蹄的小店名为:“新蹄包破店”,被我儿子读成了“新蹄包/破店”,变成了骂人的脏话。只要店主人稍有一点语文素养,将“新蹄”和“包破店”按大小字排版或按字体颜色区分等很多种作法,都可以避免平白无故遭路人耻笑。这个发现就是细心观察之后的小收获。

2、要处处留意各种讯息。

我曾听一个学生提起,本校一个初二女生,在村里的小卖部,大庭广众之下甩手给了爸爸一巴掌。这小小的一巴掌打在父亲脸上,也许并不疼,但却疼在父亲的心上,真是脸面全无啊!这小小的一巴掌打出了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巨大失败。此小事并不小,令我铭感于心,很有话说。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处处留意电视上、广播里、书报中,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各种讯息。也许都是块宝。

3、要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镜头。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他捕捉到了最美的瞬间——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那微微上翘的嘴角带给观画者无限美的想象。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夕阳在山,弯腰挥镰的村姑最美;波涛汹涌,踏浪疾行的健儿最美;小燕摔死,哀哀悲啼的老燕最美;寒霜厚雪,迎风傲放的早梅最美。总之,不要错过生活中的无数个有意义的瞬间,要把它们捕捉下来,定格在记忆深处。

4、要灵心善感,见人之所见,发人所未发。

一棵垂柳,生长在河畔,长年的流水侵蚀,挟带走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它绝望了,生病了,叶子慢慢枯黄掉落,奄奄一息。可是一场山洪暴发,推倒了柳树。殊不知,在它倒下的地方,根努力地生长、伸长、扎入土层深处。树重新焕发出生命的绿。很多人走过,对它熟视无睹,可它却引起我内心强大的震撼。多么顽强的求生意志啊!它还让我想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想到了“只有经历过死亡恐惧的人才最珍爱生命”。我觉得这是发人所未发,具有标新立异美。自信能在写柳的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令人耳目一新。

5、要勤于积累,做好摘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要随时随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些小材料,也许暂时用不上,但又很有深意,如果不记下来,可能永远弃之脑后了。不要吝惜一点时间,记下它,说不定日后还有大用处。一只小木屐在冰心的心上漂了十几年,终于找到了体现中日人民友好共存的深刻主题,才得以诞生出美文名篇《一只木屐》。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1〕。”确实,不作积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二)要对这些纷杂的小材料进行加工

1、要对小材料进行整理、归类。

可以按时间顺序分类,亦可按事物的相似度来归类,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我个人认为按体现的主题来分类较为科学实用。我们积累小材料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写好文章,而好文章都有明确的主题指引。

如将褒扬美德的归为一大类,下面可以按“勤劳、孝顺、诚信、宽容、正直、勇敢、敬业、无私”等再细分。

举个专题来说吧!我在“语文”专题下设了一个“有趣的错误”小标题,底下记录的是:①学生“陈善敬”将自己的名字写成了“陈善苟”,“王财章”将自己的名字写成了“王败章”,因此都有了难听的绰号。可见马大哈要不得。②“新蹄包破店”、“富贵鸟皮鞋”二者因断句不同都产生了歧义,而且店主傻傻地让路人嘲弄了却浑然不知。可见汉语博大精深,生活处处皆语文。

2、要慧眼识珠,在同类小材料中,筛选出新鲜的有价值的,再进行有机整合。

如写《我的妈妈》,同学们不外乎写妈妈天寒送衣,雨天送伞,病中照料,出门唠叨。像这些老掉牙的事例,都被写烂了,已经咀嚼不出滋味了。一个男生别出心裁,写的中心事件是“妈妈给我写检讨”。嗜赌如命的妈妈为了儿子的学习金盆洗手,可是在儿子出外做客的三天,经不住诱惑,又上赌桌了。儿子生气了,妈妈鼓足勇气给儿子写了一封诚恳的检讨书。精心选择的一件小事典型,与众不同,能为我所用,又令人耳目一新,且很好地体现了妈妈对孩子的挚爱深情。

3、要对小材料进行改造、提炼、挖掘。

在我儿子很小时,他手里抓了好几粒糖,我班一个男生逗他玩,说:“你分我一粒,我明天买五粒给你”。小家伙死活不让,讲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不要你的,明天才给”。那个男生直夸我儿子聪明,讲话充满哲理。其实他更聪明,将小小孩童稚气的话进行了改造、提炼、挖掘,精心打造成了两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不要明天,只要现在”,“不要你的,只要我的”。还因此写了一篇好文章。

 如果把写成一篇文章比作是煮好一道菜的话。我们现在已经完成比较费时耗力的前两步:第一步千辛万苦买回需要的菜,这就需要很好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力;第二步摘菜、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需要熟练的刀工和细腻的心思。下面要进行的是最重要的第三步,怎样烹调,才能煮成一道色香味俱佳,又营养丰富的好菜呢?需要的是技巧。

(三)要在写作中用进“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1、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精彩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生命所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要注意做到“真”,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要做到“细”,取材小而具体,描写要细致入微;要做到“精”,百里挑一,精挑细选出贵在传神的细节。

一个老师在上课板书时,粉笔从手中滑落,脱口而出“甩子掉了”,引起了洪堂大笑,被传为笑柄。言为心声,不经意间蹦出的往往是真话,可见他平时有多痴迷赌博。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凸显人物性格。   

古今中外名家大作里都少不了传神的细节描写。《范进中举》中喜极而疯的范进念念不忘自己高中了,活脱脱刻画出一个为功名利禄神魂颠倒的读书人形象;《七根火柴》里对小小面团和七根火柴的细腻描写,使一个忠于革命事业,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存队伍的红军战士形象跃然纸上。《我的叔叔于勒》中菲莉普夫妇对于勒称呼和态度的变来变去,充分暴露出他们金钱至上,冷酷自私的嘴脸,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好文章动人肺腑,细节描写功不可没。它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2、在小材料中寄寓饱满、充沛的感情。

“情”是“物”的灵魂,“物”如果没有“情”的寄予,就只会是“行尸走肉”,鲜活不起来。在“物”上该寄以什么样的情,才能使文章生动、丰满,鲜活呢?

(1)寄的情要真

王国维在谈文学创作时,曾强调真感受和真感情。《人间词话》:“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2〕”。就是说:“作家自己要有真切的感受,写出的作品才能诉之于人的感情,引起人的美感〔3〕。”朱自清的《绿》,反映了作者全身心地感受了梅雨潭的绿,眼中、心中无不皆绿,于是笔下也不皆绿。我们也一样强调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

(2)寄的情要新

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在于新鲜感,王羲之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4〕”。我们选材要尽量避开那些被写烂的事物,要写别人之未写,抒别人之未抒。若是旧瓶也得让它装上新酒。如前文提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垂柳。再如张凤芝同学的那篇征文《给爸爸的一封信》,获省特等奖,她的父亲不堪生活的重负,是在和母亲大吵一架后喝农药自尽的。小作者带着血泪深情回忆了父女相处的点点滴滴甜蜜的往事,回忆了出殡那天撕心裂肺的火烧遗物,盖棺木板这两个细节。后面两个细节是惨不忍睹,不堪回首的,没几个人有勇气写,我为凤芝的勇气鼓掌,她写别人之未敢写。文章的基调太哀伤了,我引导她添加了恨父亲的一段新内容来升华主题。她恨父亲的软弱,无法对抗命运;她恨父亲的狠心,残忍地抛下了生病、自责的妻子和两个年幼、柔弱的女儿。并发下誓愿,决不学父亲,她要做生活的强者。为征文注入了新感情,基调由悲转而壮,哀伤却不消沉了。

(3)寄的情要深

大凡作家看物写物无不带着满腔深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没有激情就不会有惊世之作。李清照有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说得太有感情了。朋友邀她登山看雪,她说“我登不得高,见不得雪了!”这位爱国女词人饱经战乱,流落南方,贫病交加,无时无刻不想念着北方的家。如今国破家亡,夫丧父亡,每次想起都悲痛难禁,泪流满面,怎敢看雪啊!不敢看雪的语句是字字带血,声泪俱下啊!情到深处自然真,具有了打动人的永久魅力,最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一句话说得好:“处在恋爱中的人个个都是诗人”。何以成为诗人呢?无一不是凭借了那份深挚的爱情。

3、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找出关联点,将这些“小”放大,与“大”挂钩。

在关牛棚的日子里,一天贺龙元帅忽然惊叫起来:“看,你(薜明即贺龙妻子),耳朵里都长了蜘蛛网了”。这个细节描写让人联想到了林彪“四人帮”的残忍,联想到了老革命家及其亲人遭受了非人的虐待,蒙受了巨大的苦难。真是“窥一斑而见全貌”。

 “君不见满山杜鹃皆是离人眼中血”,看到了满山红艳艳的杜鹃花,想起了杜鹃泣血的凄凉传说,再结合战火纷飞、亲人离散的现实,就自然而然地令人联想到杜鹃的“红”是离人眼中的“血”。一句伤感的诗句,蕴含一个丰富的联想,昭示作者悲苦的心境。

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看世界”。是说,无论是一粒沙,还是一朵野花,都可以小中见大,延伸出无限的想像。

4、从小材料中挖掘出深刻的主题。

文章贵在见理见德。鲁迅的作品无不在小事物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充溢着批判的力量。《药》中华老栓给儿子治痨病的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暴露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国人的愚昧、麻木;《孔乙己》中“十九文钱”地反复出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情的淡薄,穷人生命的卑贱。我九岁的侄儿居然说出了这样一句叫父母寒心的话:“天天做作业,还不如死掉!”少年不识愁滋味,可繁重的课业负担已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和自由。试问:我们的教育有多么失败,孩子的前景堪忧啊!他们的内心脆弱到不堪一击了。我权且学学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呼吁:“救救孩子〔5〕”,还给他们自由和快乐,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吧!意高则文胜,希望同学们能用以小见大法立意,努力挖掘出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立片言以居要,以一目能传神。”

总之,生活处处皆文章,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引导他们“以小见大”三步走。只要能抓住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题材,何愁没东西写?只要能懂得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哪怕是从不擅长写作的学生,也都有机会让自己的文章像金子一样闪耀着金光,照亮读者的眼睛和心灵。请相信小小的一滴水也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袁霈行:《高一(上)语文必修课(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国维:《人间词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3〕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喻革良:《王羲之与兰亭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鲁迅:《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詹宝兰

学校:闽清县桔林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