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志超: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发布时间:2014/12/8 14:13:38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受到情的陶冶。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显得尤其重要。有教师曾说:“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确实,课堂中的语言艺术应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始终都需要不懈追求的,它能教给学生航行的方法,能鼓起学生前进的风帆,能指引学生航行的方向……那么,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面对形形色色教学革新的进行,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让自己的课堂语言真正变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呢?下面就谈谈我在这几年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七十二变”显精彩——从“惯性”中走出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惯性讲话的现象,几句“口头禅” 总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课文的导入就那么几种模式语;表扬与批评也是翻来覆去几句常用语,作业的要求也总显得老生常谈;“这个、那个”之类的词儿把语言的整体感破坏殆尽……这一切,皆因惯性使然。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对一届比一届聪明、个性鲜明的学生,我们能以不变应万变吗?不!殊不知,教学语言中的这些惯性让我们的教学变得多么苍白与枯燥啊!我们教师的某些口头禅,已沦为孩子们课间模仿取笑的对象了!甚至,还出现了课堂上学生在下面接话茬的尴尬场面。因为你的那一套,孩子们早就耳熟能详,不胜其烦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化身孙大圣,摇身七十二变,把自己从这惯性中拉出来。

1、源头活水汩汩流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就得广泛学习积累,获得教学语言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口头禅”在某一方面来说,正是教师黔驴技穷的一种体现。因为他的教学语言积累就那么“三板斧”,他在课堂上自然变不出什么花样了,只能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话。魏书生老师的课堂语言则折射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知识面,他力求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既“明”又“白”,所以,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的一般术语经常在他的课堂语言中出现。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专家”,还要成为“杂家”。知识越多,课堂语言越丰富,课堂教学越轻松、自如、有效。

2、抑扬顿挫妙趣横生。

首先,教师的语音语调要善于变化。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时,或语调升高,音量增大,语速加快,达到高潮,或语调舒缓,适当“降温”。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松弛点”时,也应变音变调,并适当注重语言的趣味、形象,以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更应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我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听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立刻激起了强烈的兴趣,读书的劲头马上就来了,而且,这种积极性比较持久。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上《小巷深处》一文,教学过程中他范读了描写母亲等待女儿情景那一段,他的朗读催人泪下,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极好的效果。其次,教师的语言节奏也应抑扬顿挫。教师语言的节奏要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要运用恰到好处的停顿,使表达的语言清晰、引起思考。反之,平铺直叙的语言非但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疲劳,使他们昏昏欲睡。

二、扬长避短存个性——理性对待“流行语”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而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之类的流行语所体现的主体性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因而,我认为应该慎用。

2、适合与适当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取而代之的是一边倒的“你真棒!”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绝对是不适合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何况,有的时候,适当的批评也能成为治病的良药呢!教师在课堂上讲话,讲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话,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的话,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的话。教学中没有最好,我们只能追求更好的、更适合的,而滥用“你真棒”之类流行语却绝非最适合的。一味地表扬也缺失了表扬应有的真心与真诚。

三、珠联璧合巧相映——拒绝语种单一性

为什么同样一句“你真棒”,面对同样的学生,起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为什么同样一则内容,我说得口干舌噪,学生仍然无动于衷,而别人三言两语却惹来群情激昂?这就提醒我们,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有什么平时忽视的问题吗?有!问题就出在某些教师的课堂语言太过单一,只会耍嘴皮子。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若然就只听到教师在耍嘴皮子,那么无论你说得有多生动,才十来岁的孩子势必觉得单调乏味,疲惫不堪了。教学语言言之有辅,才能真正达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效果。那么还等什么,让你的教学语言与动作,与情感,与形象相映生辉,赶跑语言的单一枯燥吧!

1、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它可以大大补充和丰富有声语言,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直观效果,还有助于课堂的调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肢体语言有眼神、表情、手势、体位等。如在教学“目瞪口呆”、“怒不可遏”时,充分运用表情体态语言,把这两种表情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学生大饱眼福之后,印象肯定颇为深刻。

2、与心理语言相融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富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语言必须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教师如能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作者的喜笑怒骂,将作者的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就能达成共识,感情上达到共鸣,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生动,学生也一定会感兴趣,我们的学生是最善于模仿的,他们挚纯的心灵最易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我确确实实尝到了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甜头。自己上的语文课越来越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维,使得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花样百出。更为可喜的是师生关系日趋和谐、密切。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愿更多的教师能关注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愿课堂语言艺术最终成为缤纷教坛一朵常开不败的夺目奇葩! 

 

 

作者:黄志超     

学校:泉州市惠安大吴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