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萍:课堂教学中让阅读和写作同行
发布时间:2014/12/8 14:23:03
摘要: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读和写作分离脱节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寻找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点,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不容忽视的问题。我认为应充分地利用语文的阅读课,进行抓住共鸣、圈点评说、仿写、扩写、改写补白、整合资源和摘抄积累,能很好地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长此以往必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 圈点评说 课堂练笔 整合资源 摘抄积累
语文,落实在细节处,就是听、说、读、写。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听与说密不可分;那么,读与写,是否也做到了密切联系了吗?答案却是否定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互相脱节。这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为:学生阅读学习了各种体裁的大量文章,却仍然对自己的写作不能起到较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一遇到写作文,就会从作文选中去搬来借鉴,几乎少有学生能从教材中灵活地学以致用。这样,语文学习中所谓的阅读,成了低效率地读;所谓的写作,也成了盲目地写。这种阅读与写作分离脱节的尴尬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入思考。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他在《论写作教学》中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更得益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应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做到阅读为写作服务,阅读与写作又相互促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把读写融为一体,彼此交融,又相互促进。现将我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抓住情感的共鸣点,激活写作的灵感
教材中的每一篇经典文本,不仅文辞精炼、意境精美,更有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和表达,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启发和影响。学生在阅读赏析时,感受到的是一种美文的熏陶。它又能瞬间激起学生与作者、文本间的情感共鸣,同时让学生有了想说、想表达、想抒发的欲望,这时很可能一些感受强烈的学生就能把所思所想写了下来。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阅读教学中,不妨多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抓住瞬间的写作灵感,利用一瞬间的灵感契机,也可使学生创作出生动、翔实的作文。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在诗歌有感情地诵读和一连串的排比语气中,自然地就使学生贴近了这位最底层的农妇,有的学生深有感触,情不自禁为大堰河凄楚、悲凉的一生而落泪。这时就是情感共鸣的一个契机,要善于进行导引,我趁机幻灯片展示了一组“现代社会中农民工群体的劳动和生活”的图片,在这一个个鲜活、心酸的劳动者面前,学生极大地受到了震撼,有的学生甚至改变了之前的看法,由鄙斥到满怀同情、由悲悯到由衷地敬佩!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劳动者之间的距离,从一个大堰河开始,却更看到了千千万万个大堰河的身影!这样的阅读感受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足以掀起情感的波澜,激起表达和写作的强烈愿望。
二、延伸阅读,展开写作中的圈点评说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常出现这种题型: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这类主观题型多是考查学生的见解和表达能力。这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训练,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既训练了能力,又丰富了写作的积累。如,在教学一些历史人物类的文章时,可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圈点、评说,可褒可贬,功过自由后人评说。学生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教学《鸿门宴》时,对鸿门宴会项羽为人不忍,放走刘邦,错失良机之举,留给学生自由评说。同时结合史料,纵览各家对项羽的历史功过评说,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像《烛之武退秦师》也可引导学生评述烛之武和秦伯间的外交论辩攻势。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引导学生对林冲等水泊梁山众多英雄好汉的形象简析、评说。不仅,历史类的文章可如此,对于有典型人物和代表性事件的文章都是即可。这些课堂上的评说论述,都是学生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也是一种口头作文的训练。
三、注重课堂练笔,加强写作训练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多注重课堂练笔的训练,不仅能巩固学情,还能培养学生勤思考、多动笔的良好习惯,可谓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在教完新课或某一片段之后,以课文内容为素材进行小练笔,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小练笔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现成的“有米之炊”。
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好课堂练笔呢?
1、仿写。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可见,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又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教材中大多是名篇佳作,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仿写,如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可给予点拨和指导。如,学习完《劝学》这一课,学生感受了荀子比喻论证、正反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好处,自然地就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教师可设置一个课堂练笔:要求学生用比喻论证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此时,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基本上都能完成比喻论证的仿写,既生动又形象。又如,学习了《祝福》一文后,鲁迅先生“画眼睛”的写人技法给人印象深刻,祥林嫂的三次眼睛刻画反应了她前后一系列的变化遭遇。这时,可让学生练笔写个片段作文,描写刻画出某一个人物的一双眼睛,要写出变化。学生也都能灵活、创造性地完成这次的仿写,这样的课堂练笔,使习作训练真正地达到效果。当然,模仿不是目的,它就像书法中的临摹,既要得其形,也要顾其神,形神兼备,在模仿中力求创新,以提高写作的水平。
2、扩写。对于一些比较简短的文章,可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某部分进行扩写,或扩充故事情节,或补充交代背景环境,或给句子添加修饰成分,或给人物添加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扩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教学《氓》一课时,可设置练笔:让学生扩写女主人公和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具体过程,丰富学生的理解和想象。
3、改写补白。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转折点,填补空白,进行加工改造,重新改写。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触手可及、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如此既可以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又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火花,可谓一举两得。一般适用于古诗教学——譬如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或现代诗,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翻译,如改写《木兰诗》《采薇》等。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设置练笔:设想如果兰芝不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而是服从兄长安排,另嫁太守儿子,那么焦仲卿有可能自挂东南枝吗?或许就不大可能了。性格懦弱的焦仲卿也许为了所谓的孝顺,或许就听从阿母的安排,另娶罗敷了。不拘一格,自由想象,达到了很好的写作训练效果。
若能再将这种“课堂阅读练笔”拓展为“生活练笔”,那么语文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四、整合资源,丰富写作积累
语文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素材的过程,方便于学生在写作时可充分地利用。这是学生最好的第一手写作资料,学为所用,举一反三。如一次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作文,学生就可以充分联想、利用现有所学的课文素材。如:李白那“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急流飞瀑的灵动、洒脱;李煜那载不动许多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王勃那滕王阁边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苏东坡那早春晚景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古来水常流常新,流出了一份洒脱豪迈、一份国愁家怨、一份安然闲适、一份春意盎然等等。
阅读重在积累。教师要适当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好摘抄笔记,积累丰富的词汇、精当的用词、灵活的句式、形象的修辞等等,在摘抄中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作文就得心应手了。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阅读与写作方法的指导,既收获了阅读方法,又收获了写作经验。毕竟,高中生学业繁重,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又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原则。让阅读和写作,从课堂上切切实实地抓起吧!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琦.落霞与孤鹜齐飞——浅谈语文写作与阅读的促进关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11)
[2]程振理.基于阅读背景的写作导练——构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桥梁【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11(3)
[3]邢磊.阅读: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3)
作者:黄锦萍
学校:莆田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