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喜兰: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发布时间:2014/12/8 14:46:47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作文教学,呕心沥血去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提不起写作的兴趣。这篇文章针对学生写作缺乏兴趣这一问题,着重讨论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这一课题,让写作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情感激发,促进其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激发 学生 写作兴趣
据不完全调查,有60%的中学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他们或者不愿写,或者写不出;他们视写作为苦差事,厌作文、怕作文。究其原因分析,主要是缺乏写作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有兴趣就有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①试想一下,一桩有兴趣的事,哪个不想去做?哪个又不愿意去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要写作文,就得使学生感兴趣,而写作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因此,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
在学生中,往往存在着不会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畏难情绪,他们一碰到写作文就头疼,叫苦不已。老师给他们说了,指导他们应该怎样写,可他们就是写不出,手握笔杆,一副痛苦状。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指导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破除作文“难写”的观念,让学生知道:作文就是说心里话,就是写在纸上的生活,写在纸上的人和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过的,做过的事用文字恰当表述出来就是作文。并且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达你的思想感情,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
二、以文带文,迁移铺垫教作文,激发写作兴趣
在语文文本上,许多课文都是值得作文教学的经典美文,所以,如果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每一堂课都可以成为换起学生浓厚兴趣,神形兼备的作文课。在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说:“语文课本就是一本优秀的作文书,我们应巧妙的学会‘偷梁换柱’,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唯我所用,才是真正地读书。”在教《忆读书》一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么写?学生畅所欲言,教完这篇文章后,我让学生理出思路,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感受写一写。经过以上铺垫,学生就知道怎么写了;在教《春》后,我趁机教学生在写自然景观时,要抓住景物的某一两个特点进行描写,然后布置学生写《校园的春天》,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文,而且教给写作方法,学生何乐而不为?
三、丰富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而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从而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可见,平时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如何帮助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一)观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③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写作素材。
(二)体验生活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而要写出真实的文章,绝不是靠编造出来的,而是要去体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样既积累了作文素材,又进行了作文练习。我不仅要求学生写日记,还认真地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批阅并加以肯定,从而激发了写作兴趣。
(三)读诵名篇(加强课外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教师要提倡并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要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中的书籍报刊,让学生自己去借阅,读后将其中的优美词句、语段等摘抄下来,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何愁没有素材?写作的兴趣不就激发起来了吗?
四、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在教《永久的悔》临近结尾时,我抓住“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作为子女的,一定不要留下“永久的悔”,趁父母都在的时候,一定要珍惜,孝顺他们,随后我提了这样一个要求:“有人说‘父母是弓,儿女是箭,为了把箭射得更远,弓更弯了’,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许许多多,请把与父母有关的最感动你的一件事或一个场面诉诸笔端,也让大家共同解读一下你的可亲可敬的父母吧!我刚说完这些,学生们就已经迫不及待了,教室里只听见沙沙的摩擦声,偶而也有轻轻的啜泣声,那是有的学生写到动情处,情不自禁了。可见,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使他们“胸有积蓄,不吐不快”。这样,有助于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激发写作的欲望。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力,缺少成功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一比高下的局面。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受到成功的鼓舞,是激励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可见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得到他人认可的渴望,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成功意识、激活竞争力的关键,引导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开展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整理作品集等。我坚持在每节作文课为学生读作文,效果不错。把学生每次优秀的作品挑选出来,读上三四篇,并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们马上就会行动起来,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能让老师讲给大家听,结果是下节课立即就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六、利用有效批改,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大多对作文不感兴趣,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怕老师说自己的作文写的不好,老师们经常“报忧不报喜”。其实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在文后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何愁不激发兴趣?我为鼓励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就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 制作成课件,注上姓名,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而且还可以把作文批改做多样化处理:除了老师批,还可以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既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又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比如,同学之间互相批改时,首先应让学生找出里面精彩的词、句、段并写出你的感受,对于你觉得不恰当的地方可加以修改。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事实证明,老师的批改远没有同学的批改吸引力大,这样,学生写完作文后会立即找同学批阅,互相促进,学生自然也就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写作,谙热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注释:
①《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五卷,第95页。
②《论语》,语文出版社,2003年3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54页。
③《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三版,第六页。
参考文献:
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⑵、《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 开明出版社,2001年版
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一版
⑷、《语文周报》(教师版),河北师范大学语文周报社,2009年2月,第10版
作者:庄喜兰
学校:泉州市泉港区美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