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阮茁茁:青春作伴好读书 ——走进《青春读书课》

发布时间:2014/12/8 16:21:07

 

摘要:阅读是青春期的学生获得人格修养提升精神境界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体验生命、发现自我、建构智慧和个性心理的一种过程。通过严凌君和他的《青春读书课》,获得无限的心灵自由和蕴籍的情感交流。

关键词:《青春读书课》     崇高的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可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势在必行。如何让学生参与阅读,享受阅读,在阅读中得到知识的智慧、情感的滋养,是目前摆在许多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严凌君和他的《青春读书课》。《青春读书课》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有一套丛书。因此,我和学生们从高一开始就相约一起走进《青春读书课》。

一、转变阅读观念,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意味着我们与智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与绵延千载的人文气脉相对接。”学生通过阅读,接受与传承人类最基本的文明语境,完成文化心理的基本积淀。显然,单凭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达成这一点的,更何况在集体授课形式下,教师很难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外阅读正可弥补课内阅读的局限,还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天地。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是丰富知识、开拓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自我审视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课外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个性化行为,是自主的阅读。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学生依兴趣选择读物,沉浸在丰富而广博得世界中,用敏锐的感官捕捉书中所描绘的一切,色彩、声音、言语、动作等,对作品中的空白和未确定的领域进行生发、添加、揣摩、想象、提炼,以至升华,甚至超出作品的意图,获得审美的愉悦,产生在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感受。因此,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学生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养成了,才有利于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

二、确立精品意识,精心设计选读流程

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统计,一个勤奋的读者,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也不会超过2000本,因此,必须严格地挑选书籍。叔本华说:“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不存在着……不如把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价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中学生鉴别能力较弱,可能随意抽取不知名的甚至是低劣的作品来大读一番,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别林斯基说过:“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加无知。”其实,伟大的作品可以涵盖极为广泛的社会内容,即使从高考的角度看,读名家名著也更接近考试的内容。所以古人说:“学者须精熟一两本书,其余如破竹数节,后皆迎刃而解。”

《青春读书课》系列丛书分为七大卷,每一卷又延伸出相关的主题,从“成长”、“心智”到“思想”、“文化”,最后到达“诗意”,循序渐进。这套读本理所当然地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说,“读着这些最优秀的文章仿佛在跟睿智的大师们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他们在青春的跳荡中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

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根据他们的不同发展阶段精心设计选读流程,高一年选读《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高二年选读《古典的中国—民间人性生活读本》、《白话的中国—20世纪人文读本》、《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高三年选读《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

三、规范阅读要求,多种方法齐下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与做摘抄、作评析、写感悟结合起来,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凝固阅读感受,而且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写作水平提高了,反过来又能帮助更好的阅读,读写互动。所以我们的读书笔记分三个环节:摘抄——评析——感悟。重点在于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摘录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全文阅读之后, 按作者的思想脉络,把文本中的主要问题, 用简洁的语言依次记载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加以评析;最后才是感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记下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其中凝聚着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见解。有时读书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也结合文章写进去,形成与作家无声的交流。

读书笔记积累到一定阶段,每隔一段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探讨交流。学生在探讨交流中,就某个问题发表看法,相互启发,相互质疑辩论。在民主活跃的气氛中,他们印证了自己的体会,吸纳了别人的观点,从而形成对作品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理解,增长了知识才干。同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展示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真知灼见,使他们从中尝到表达的快感、挑战与被挑战的紧张兴奋。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创新激情被激发起来,这比任何讲授都来得深刻而直接。

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成长的岁月》这本书充满了童真童趣,书中收录了许多寓言童话:格林、安徒生、伊索、拉封丹……这些熟悉的名字将我们带回了妈妈给我们讲睡前故事的时刻,多么温馨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我们嚷着“我要长大”、“我要长大”,长大了却又羡慕起那些“绿色青春”,羡慕“那些汁液饱满的未受伤的青春”。(陈琴)

培根的随笔散文《论友谊》深刻地表现了友谊的真谛——一群少年伙伴,携手经历成长的岁月,一起睁眼看世界、开心读人生,分享青春的秘密和烦恼,孵育对未来的好奇和渴望,一起磕磕碰碰地学习自尊、理解与关怀,一同怯生生地询问良心、生命和博爱。心灵鲜嫩得像未经手触的水蜜桃,是少年友情,在上面留下最初的手印。(陈琳琳)

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个人要用二十几年来求学,在这个期间,他无需对社会有所贡献,他的任务就是学习、成长。学生群里常常会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时无比渴望假期,放假时无比怀念校园生活。为什么?在学校,我们的脚步不曾停歇,生活充实得没有一丝缝隙,但是却有方向,有目标。而放假在家时,常常无所事事,无聊缠身,空虚填补了每一个日子,像削橡皮一样,削去作业,削去时间,削去梦想……日历又翻过了一年,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刻骨铭心,平静地成长。然而,平静中如果没有温暖和喜悦,没有足够的哺育青春的养料,青春就会在死寂的冰冷中平静枯凋!(吴清萍)

顾城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里说:“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多么美好的愿望!只可惜,习惯了黑暗无法适应光明,“我没有领到画笔”,只剩下“手指和创痛”,我仿佛看见了孩子,坐在地上失声痛哭的孩子,成人的游戏规则破坏了孩子的幻想。“儿童的权利,就是探索发现和成长的权利”。而成人常常压抑他们好奇、探索、发现的欲望,用残酷的生存竞争打磨年轻人的锐气,消解他们的理想与激情,最终把学生变成一个“成熟”的庸人。我不明白,“蝌蚪变成青蛙以后,为什么很快就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蝌蚪呢?”(刘剑英)

一座城一个人,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精彩荟萃成世界的影像。一方水土一方人,上海塑造了张爱玲,而巴黎塑造了杜拉斯。屠格涅夫的《阿霞》与《初恋》同样是描人写情,却写出了苏联广大土地的壮阔,莫言的《红高粱》等一系列小说也是遍布东北高密的风姿。布宜诺斯艾利斯塑造了博尔赫斯,纽约塑造了E•B•怀特,太多太多的城市塑造了太多太多的人。(黄细华)

阅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就像三毛说的那样:“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所以,通过阅读来提高语文素养,不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而是长远策略,只有崇高的阅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不过是要把“属于孩子的还给孩子”,放手让他们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严凌君,《青春读书课》,海天出版社,2012.0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3、《在潮流之后:叔本华读书随笔》(德)叔本华著,韦启昌译,金城出版社,2012.10

 

 

作者: 阮茁茁 

学校:莆田市第五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