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刘宗栋: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4/12/9 10:41:53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融入信息技术,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将有助于加强语文知识与人文知识等方面的联系,增强教学的一致性和延展性,有效地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  创设  激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把好备课关,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步伐,使语文教学散发出有人的“芳香”,信息技术的加盟,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无疑是实现课堂灵活生动的一大捷径。当然,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生物、地理、历史甚至是影视艺术课。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语文同地理、生物、历史等其他各门学科的联系,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增强语文教学的一致性和延展性,通过视听等各种较为直观的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 、精研教材,巧用资源,创设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随心所欲,每一个问题,每一次演示,每一种情境,都应经过深思熟虑,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必须对课文熟读精思、比较预演。备课时,我们可通过上网查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有用的素材,精心组织,预先筹划,并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准备必须的教学应对措施,争取达到本次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如在备《黔之驴》这课时,要明确主要的教学目的要求,即“能流利地背诵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学生先前已学过一些浅易的文言文,况且这篇文言文的表达本来就相对简练,又侧重于动作、心理描写,学生理解较快,这方面的资料点到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重点应放在“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这两个方面上。因为初一的学生稚气未脱,大多对动画片仍有较浓厚的兴趣。在备课时,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一个关于“黔驴技穷”的动画短片,将老虎和驴传神的动作、生动的心理活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对短文中的心理、动作描写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对故事的寓意也有了较好的理解,而这正是得益于课件中所穿插的那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只要我们备课时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巧妙地融入信息技术,一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增色添香。

二、善用机智,化劣为优,获取实效

精心备课,形成教案,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但是,好的教案不等于好的课堂。课堂是无形的、动态的。尽管我们备课时已尽可能全面地考虑了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然而,课堂中仍无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新的情况发生,有一些新的观点出现。在语文课堂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沉着应对。“心中有案,行中无案”,这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一句评价。我们要善于运用手中的有限资源,逐步引导,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废墟的召唤》这一篇文章时,课前,我已把有关圆明园的废墟图片收集整理,学生看了这些图片后,备受感染,均生发出了无尽的凄凉以及对侵略者的痛恨,可是未曾料到,突然有个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圆明园刚建时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备了那么多材料,居然忘了“比较教学”。于是,我立刻上网,搜索到“圆明园原景图”。通过比较,学生们豁然开朗,我自己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难怪人们会把圆明园的毁灭看作是世界艺术的一大毁灭。紧接着,我又从互联网上搜索《火烧圆明园》的影片,选取其中“圆明园被焚烧前”以及“圆明园被焚烧后”的两个片断,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就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所需的资料这个问题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课堂上有太多的突发情况,需要我们教师见机行事,扭转被动局面,找准学生的知识盲区,及时弥补,既顺利渡过突如其来的“难关”,又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

三、 激发兴趣,因势利导,锻炼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低取决于课堂魅力的强弱。为了让学生们更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的因势利导不可缺少的。“知识为本,教师主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要不断追求“新知”,要有“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国家教委1997年10月29日印发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介入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当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技术对学习的积极辅助作用。例如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诗时,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在读完诗歌后,带着“我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到网上查阅、下载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在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我再适时评议,并准备了一点点小奖品,对搜集准备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鼓励。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还搜集到了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名篇,了解到了杜甫的人生经历,对杜甫诗歌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了深刻的了解,对杜甫的诗歌何以被誉为“诗史”也有了较好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边查阅边思索,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们主动地把心思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知识的获得也就水到渠成,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创设平台,发掘潜能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当善于把学生发动起来,借助学生的脑子,发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自己在信息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的水源,通过创设、构建一些课堂读写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引导他们尝试做一个课堂的“规划者”。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好“导”的角色,提倡合作、竞赛、自纠、互助等,让学生们在不断的交流中提升认知的水准,陶冶自己的情操,发展自己的技能。我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特意在讲读诗意之后,布置学生自己设计一堂诗词赏析课,让他们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力量,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内容,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以求声情并茂,体现出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各显神通,有的辅以古典乐曲配乐朗诵,有的将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进行比较,有的甚至自己制作了课件……大家群策群力,,终于开设了一堂由学生们自己直接参与的诗词赏析课。课上,学生朗读情感到位,课堂气氛热烈,展示的内容十分丰富,大大提升了学生们对诗词的鉴赏、分析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们热情高涨,学习潜能也自然而然地爆发了出来。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将能比较有效地发挥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自身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逐步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而这正是教学实践中的一大境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再仅仅依靠自己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而应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怀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刘宗栋

学校:泉州市德化县鹏祥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