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旭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发布时间:2014/12/9 10:54:04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语文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每一位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备”——游刃有余

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模式是粗放、低效、不利于课堂效率提高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个体差异,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不能定太低,这样大多数中、优等生会“吃不饱”;也不能定太高,否则,大多数中、后等生就会“消化不了”。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导”——引人入胜

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语文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让课堂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比如:教学《万紫千红的花》,我事先准备了三样东西: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我故弄玄虚道: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哇!语文教师会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喇叭花马上变蓝,接着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天净沙•秋思》的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了。

(三)“读”——瓜熟蒂落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词语还没理解,句子还没读通顺,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恨不得马上抛出那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不得要领。其实,学生经过认真的阅读,有时其理解往往会水到渠成、出人意料。如学习《曹刿论战》,本人对课文的理解停留于教参的解释,没怎么分析就总结: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没想到,一个学生突然冒了出来说:“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怎么办?我趁机引导,学生纷纷重新审视课文,并以课本的语句为本,结合课外知识,得出理由。生1:曹刿本是一名介衣,鲁庄公不仅接受了他的“请见”,而且立即重用,在那种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时代,鲁庄公打破樊篱,以国家利益为上,知人善用,可见他非常重视人才。生2:此次论战是曹刿反客为主,接连三问,步步紧逼,这当然表现了曹刿不凡的勇气,庄公也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而且回答一次比一次深人,他的耐心、沉着和远见不是在这里尽显了吗?这番对话,显然是在较为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可见,鲁庄公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的精神。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学生在思索与讨论中自然而然对文本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四)“问”——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多向性、艺术性,把握问题的时机和火候,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教师的提问一是不能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不能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采用启发性提问,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方向,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只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也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我提了两个问题:(1)原句删掉“盖竹柏影也”行吗?(2)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抛砖引玉”的做法,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评”——恰如其分

教学评价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理念的倡导下,语文课堂变得热闹非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 “很好”、“非常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太棒了”、“大家表扬他”的话,或者是有节奏的掌声,或者是教师竖起大拇指等等。这样的课堂评价只是对学生思维成果的简单肯定,“像雾像雨又像风”,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真实的评价框架。比如在《妈妈,我想对你说》的写作课上:

师:请一位同学先说说?

 生1:妈妈,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而我曾经忽略过它的含义。妈妈生我养我,付出多少的艰辛,而我有时却对母亲呼来唤去!妈妈,在这里,我要对您说一声:对不起!  

师:嗯,好。谁接着说?

生2:从我出生到现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妈妈的照料。我睡着了,有点热,就把被子踢开,妈妈就再把被子盖到我的身上;我生病了,妈妈一直在我身边照料着我……  

师:哦,是嘛?谁还想说?

面对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老师全以“嗯,好”、“哦,是嘛?”这样笼统模糊、肤浅无效的字眼来回应,仅从情感上说,就极不互动。没说好在哪也罢,又怎能以质疑的口气隐性的打击,可以说乏味至极。比如第一个学生发言后,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让我听到了一个女儿的心声,我想,你妈妈如果听到了你的心声,也会感动得眼睛湿润的,今天回家去勇敢地向你妈妈说出来好吗!”听到第二个学生叙说后,可以这样点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是怎么也无法报答的,但只要有感恩之心,有报答之行,就应该赞赏。从你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一颗赤诚的孝心在闪亮。”教师恰如其分的点评,和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练”——行之有效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练习。相对于某些科目而言,语文练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可以说,语文世界——多姿多彩,语文作业——形式灵活。要完成语文课程积累的任务,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其预设首先要体现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整理工作,从浩繁的材料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当然,一定不能大搞题海战术。其次,用教材教,最终要从走进文本到跳出文本。因此,要把对学生的语文训练适时的延伸、拓展。比如教学纪弦的《一片槐树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学生完全融入了此诗的境界里,教师大胆地临时改变教学计划,适时地引导学生也概括一个意象,当堂仿写一首小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有一个学生写到:“这是二十年来最轻盈的一片,最绚丽,最夺人眼球的一片,又是早已被人所遗忘的一片,封存于一角的一片枫树叶……”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这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摘到桃子的目的。

 

 

作者:王旭阳

学校:泉州市惠安岩峰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