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兰: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
发布时间:2014/12/9 11:12:23
摘要:语言教学应渗透于每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对语文积累的关注程度、提高从语言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的能力、提高语言教学的策划能力,采用不同的课型,组织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实现阅读教学与语言教学(写作)的双效提升。
关键词:语言积累 语言教学 教材策划 案例启示
在平常的教学中也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哇,这学生到底是怎么读的呀?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一篇作文下来,内容空洞,杂乱无序,语句能少一点毛病就很不错,更不用奢谈什么文采。假使遇到几篇好作文,宿构的痕迹又较为明显。在做课内外的语段阅读时,往往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常常是文不对题,即使是理解了文意、题意,表述的句子也常常辞不达意。语文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真是令人头痛。吕叔湘先生说过的一句使人震惊、令人汗颜的话至今还常被人提起:“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是呀! 2700多课时啊,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由此看来,改变阅读教学现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横亘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面前一座大山。
如何打开阅读教学的瓶颈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进行语言教学。所谓语言教学,指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中的语言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用、语言品析与鉴赏的教学。语言教学天然地存在于每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是一种工具的授与,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人文的熏陶。
语言教学研究的内容丰富多姿。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每一项内容中都大有文章可作。就拿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来讲,认知、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品析、赏鉴、创造这一系列的环节中,每一个环节内都包孕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研究。也许,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能力和精力去研究这些内容,但我们在教学中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三方面的提高:
一、提高对语言积累教育的关注程度
从“语文”的角度来看,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积累。阅读教学,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没有积累,学生的语言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没有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没有积累,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充足的语言积累,有利于每个人的一生。所谓语言积累,就是运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更多更美的语言,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坚实基础。所谓语言积累,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学会品味、揣摩、感悟语言和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标还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所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教学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的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那么,阅读教学的“语言积累”含有哪些主要内容呢?
1、知识性积累。这是最直接、最基础的积累,包括字词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
2、语言性积累。它包括字、词,短语,句式,更重要的是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它们是语言运用的“物质基础”和借鉴模式。
3、技能性积累。它讲求训练性,要求对学生进行圈、点、勾、划、点、评的训练,进行分层划段、归纳文意、品味文情、赏析文采的训练。
4、情感性积累。它让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潜移默化之中,在雅、美、纯、真的语文环境之中受到思想情操的多方面的熏陶、感染与教育,从而增进语感,培养情感,养成气质,提高修养。
5、思维性积累。它要求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使之能去粗取精,能划分归类,能从某一点生发而联想开去,能从芜杂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提炼规律,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吸纳,能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专攻”。
二、提高从语言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的能力
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是精选的语言现象。语言教学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是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
要想有目标地、有层次地、高效率地进行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把教材读好,读深,读细,读美,要悉心玩赏,为教学设计作好充分有力的铺垫。
科学的教材分析能够让我们知道如何突出重点,聚集精华,它会使我们对全套教材的语言积累教学既有量化指标的大致了解,又有具体内容的显现,更有教学标高与教学层次的把握。以常用的阅读教材的方法去看待教材,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教材,从一般备课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在语言教学上很难有精致的结果。想要进行语言教学,要简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程序,最为关键的是要从语言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师对教材的语言分析与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感知与感受。分析课文的词语、句式、段式、篇式,分析课文中语言组合的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达意传情的技巧。
2、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提炼与积累。一是对一篇课文进行提炼,二是对多篇课文的提炼加以组合。二者都可以形成语言教学的板块。有了这种板块,语言教学的内容就具体而微了。
3、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与赏析。一是对语言的浅层品析,二是对语言的深层品析。浅层品析的内容无非是结构、形式、含意、准确、生动、修辞方式、情感特征、感觉角度、语序角度等,深层品析的内容则是表达作用、隐含意义、表达艺术、表达风格、表达的独到之处等等。
三、提高语言教学的策划能力
语言教学的研究内涵丰富,所以我们又必须同步地研究语言教学的艺术。所谓语言教学的艺术,就是科学地、生动地、高效地进行语言教学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不是孤立的识字认词的教学,不是枯燥机械的读背教学,不是肢解课文式的讲析教学,它需要我们细心分析,耐心策划,精心运筹,将语言教学融于课文的整体教学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增加积累,学会运用,学到品析与鉴赏的技法。
为此,我们可从如下方面提高语言教学的策划能力:
1、从系统训练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欣赏语言优美的句段”、“欣赏形式优美的句段”、“欣赏手法特别的句段”、“欣赏意境优美的句段”“、欣赏内涵丰富的句段”……
2、从学法点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指导学生学会感受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教学生学会体会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3、从语言实践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表情演读”、“智能练习”、“句段读写”、“课文集美”、“编制卡片”等。
4、从课中活动的角度策划语言教学。如“整理性语言学习活动”、“读背性语言学习活动”、“练习性语言学习活动”、“品析性语言学习活动”、“鉴赏性语言学习活动”等。
四、案例及启示
许多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语言教学只存在于写景抒情性的文章中,因而在教这一类的文章,他们会关注语言的积累,而在教其它文体,尤其是说明文与议论文时,除了一些知识性的积累以外,大多是在文体的相关知识上做文章。下面我将举几个具体的案例,说说在教学实践中,语言的教学无处不在:
教学案例一:《过故人庄》
主要教学步骤:
(1)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
(2) 请同学们学习“吟诵”古诗。
(3) 同学们自行译读。
(4) 说读——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对诗人说话。
①预备动作:先想一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同学们就《过故人庄》的内容对诗人说话。
•哦,诗人,你来了;你来到了这里,一个坐落平野而又遥接青山的村子,一个有着小小院落的普通农家。
•远处,隐约的青山斜立在城郭之外;近处,秀美的绿树环绕在村子的四周;还有那绿绿的田野、清清的溪水、灿灿的野花、郁葱的菜地,都尽收在你的眼底。
•是那村居的朋友邀你到农家来作客的,你带着喜悦的心情,来到这让人陶醉的地方。
•朋友杀鸡,煮饭。有着深厚情谊的远方客人应约而来,他怎能不忙得喜气洋洋?
•阳光和煦,清风徐来,窗子打开,谷场和菜圃扑入眼帘。你们举杯畅饮了。
•你们在充满友情的气氛中喝着酒,也许在你们的举杯倾谈之间,有孩子们在捉迷藏,有小鸡在“喔喔”地叫,有鸭子在“嘎嘎”声中戏水,那稻花香、泥土香、大自然的清香洋溢在你们的身边。
案例启示:本案例设计的是一节“说读课”,案例中采用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古诗的方法。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这种说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理解。既调动了学习的气氛,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将同学们所说的内容整理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改写。
案例二:《紫藤萝瀑布》——集美式品读
教学流程:识美字、寻美词、找美句、品美意、写美文
第一个教学板块:语言感受活动
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2、教师: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并出声地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语言梳理活动
1、请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中美词:
2、请说一说你喜欢的课中美句: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教师略作点拨:这个段落可称人生感悟抒情段。
第三个教学板块:语言欣赏活动
1、请同学们自选内容,从课文语言的角度品味课文美点。
2、同学们开始课堂发言,老师的评点穿插其间。
•美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显现出明净的色调。
•美在"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
•美在"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朵的光彩与层次。……
第四个教学板块:语言积累活动,语言实践活动
1、教师交代活动目的:用聚集美句的方式,将全文内容浓缩为一篇两百字以上的“描写+点题”的短文。
2、学生用“勾画”的方式在书上作记号。
3、各人朗读自己“创作”的短文。
如:从未见过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案例启示:本课采用的是课文集美式教学,所谓集美,就是将课文中美的内容集聚起来,形成一个一个语言的、知识的、技法的、情感的、哲理的等资料的板块。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将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焦",使学生学习到语言的精华。课文集美活动,是课堂教学中高雅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进行着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本课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字、词、句、段;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对词、句、段进行品析、鉴赏;学会了通过物的描述来抒发情感,也就是咏物明理的写法。
案例三:《散步》——语言学用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一、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二、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1、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三、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1、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
2、讲析:
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
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 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第二,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4、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亲情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清澈澄净。
渴望亲情,如同星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亲情,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
案例启示:本课的读写紧密结合,强调语言积累,成块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上学生语言运用的“物质基础”和借鉴模式。案例在设计上采用“选点突破法”,选点突破文中的精妙之处,句式的学用,关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在语句的品析、鉴赏、仿写中,学生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四:《谈读书》
第一个教学板块——识字词 (落实字词,听写12个雅词)
怡情 傅彩 狡黠 诘难 咀嚼 孜孜不倦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统筹
第二个教学板块——背名言 背诵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
第三个教学板块——析精段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第四个教学板块——学表达
1、讲析:我们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如:
•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狡诈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2、迁移:就“青春”(或“书”、“时间”、“读书”),每人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或者段落。
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你将收获一片金黄;
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你将收获一片甜蜜;
如果你种下的是毅力,秋天你将收获满仓的知识。
案例启示:从它的四个教学内容——识字词、背名言、析精段、学表达——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节扎扎实实的语言积累课。它开门见山,线条清晰,目的明确。这样的一节课,45分钟之内,学生进行了:1、雅词的听写,2、三五句名言的背诵,3、一个精段品析,4、一种常用的句式的学用。比单纯地讲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点、论据及比喻与排比的作用来得有含量多了。
案例五:《看云识天气》读书笔记
(一)、交代学习目的(学习“摘要式阅读”的方法);初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师“插入”如下自读指导材料:摘要式阅读
摘要式阅读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方式。阅读议论文、说明文或是科技、文史资料,常常要摘录要点,用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保存资料。
摘要式阅读有着通用的阅读要求:
1、尽量用原文的语句进行要点摘录;
2、尽量按原文的顺序进行要点摘录;
3、尽量不遗漏原文的要点。
摘要式阅读对不同的文体、文章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对科技说明文的摘要阅读,还有如下一些阅读要求:
1、不摘录故事、传说;
2、不摘录形象的描述;
3、不摘录生动的阐释;
4、不摘录抒发的情感;
5、不摘录作者的设想;
6、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开头与结尾。
如果我们按这样的要求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就可以形成一篇含量丰富的读书笔记。
(三)、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分小组活动,形成各小组的《看云识天气〉要点摘录》。教师的引导点拨穿插其间。
案例启示:这种教学手法表现出很高的教学效益。第一,它扩大了课文信息的来源,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的,是一种双重的信息,从而增加了课文教学信息的密度。第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写得好的赏析短文能对学生进行有力度的美的熏陶。学生在组合语句时,增强了语感,提高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地 “如许清”,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只要我们自己能够精读课文,从对课文的揣摩品评之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的“点”和能力训练的“点”;只要我们自己能够将精读课文所得化为简单明晰、操作性强、于平实之中又带有一点儿艺术性的教学思路;只要我们自己能够运用科学而生动的教学方法,着眼于语言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积累与运用语言的课中活动……不断地开拓创新,那么,让学生的语言仓库充实起来,让学生的语言世界开满鲜花,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提高,就不再是遥远的将来。
作者:施秀兰
学校:南平市松溪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