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珠: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4/12/9 12:07:47
摘要:本文作者从十年来的高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着重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改变来阐明探究式课堂教学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化。灵活的教学内容、探究问题的提出、课堂的生本意识,都让人耳目一新。
关键词:探究式 课堂教学 教育理念 学习方式 鲜活灵动
《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中指出:“高中语文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可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个新课标的提出已十年有余了,就是要让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本人有幸在2003年参与了“问题与探究”的课改实验。之后,我调到新的学校 ,于2012年,又参与了本校的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十年的时间,在不同的学校,面对不同的学生,我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有些微观的调整,我的感受颇多。
一、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全新的学习方式
2003年,新一轮课改刚拉开序幕,所谓“思想决定行动”。对于我们老师来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只有教育理念更新了,才能有全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我把现代的教育理念与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之后得出一个体会是: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在注重教育结果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践行教育观念人本化;教育价值人文化;课程资源多样化;实践活动生活化。其次是重新定位专业角色,教学中少了一份机械,多了一份宽容。第一,关注的转变:由过去仅仅关注学生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个性化学习,也更多的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第二,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自己走下“圣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新课程的建设者。第三,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为学生而改变自己
为了适应学生的需要,我总是在每一次教新的班级时做学生“民”意调查,提出的问题是:1、你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2、教过你的语文老师中有你崇拜的老师吗?为什么?3、你喜欢的课堂是怎样的?请你描述一下好吗?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回答的会比较具体生动, 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回答会显得比较茫然,或者说印象不深。但对老师的要求学识高、和蔼、公平、宽容、幽默感则是比较一致的。如果我们自己和学生的要求还有些差距的话,就有必要为了学生而改变自己。
(二)探究性问题的提出
要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就必须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让所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由各个学习小组长收集汇总到教师这里。教师要找出问题的异同点、难易度以及是否跟课文重难点有关、是否有必要解决等,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上起课来就比较游刃有余。由于探究性课堂有时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急反应,因此,教师要多预见学生可能生成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即使有个别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必灰心,能够在课堂上启发诱导的,就启发诱导,不能启发诱导的可以引导他们课后探究,在下一节课来继续解决。
举一个我公开课的实例,2013年3月,我的市级公开课是《祝福》的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我确定第二课时要探究三个问题:1、文中三次关于祥林嫂外貌描写的分析。2、分析祥林嫂身上“有价值的东西”,体会其“毁灭”的过程。3、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揭示本文主旨。前两个问题是文本的重点内容,学生就能较快的解答出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述有很多的亮点。第三个问题是课文的难点,学生能回答出是柳妈、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家、周围冷漠的民众,唯独没有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我”,“我”这个人物在文中是很有深意的,可惜学生并没有注意到,我就直接的切入文章的主旨归纳,学生也可以说出是吃人的封建制社会、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 临近下课,我没有急于表明为什么学生会没有提到文中“我”这个人物,我想在下一节课我把这个问题提出,让学生来体会鲁迅思想的深邃,下一节课的探究一定还会有思想的火花闪现。
(三)灵活处理教材
在教学中渗透大语文教学观,不局限于险隘的教学内容,注重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注重学生语文阅读的心理体验,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主动性。
可能有的老师会有疑问:在课堂上探究要花好多时间,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吗?我的想法和做法是:教学不必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大胆取舍,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而直接切入课文教学,重点解决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其他的问题学生知道的话,就可以不用花什么时间(或者花少量时间)了,这样,教学的时间就很灵活掌握了。例如,我在教《药》这篇小说时,就没有按正常的小说教学步骤进行,而是根据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夏瑜坟上有一圈白花?2、乌鸦的叫声有什么含义?我就直接从小说的结尾切入教学,先探究以上两个问题,再由这两个问题引到整篇文章的教学,要学生根据文本来探究,揭示主题,一节课就结束了这篇小说的教学,省时省力,学生理解得清楚明白。 对于学生已知的内容,我们老师就不必费力再教,这样不但教学的方式不会千篇一律,而且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每一节语文课的模式都不会雷同,学生很惊奇,会让他们有所期待,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足探究的时间,不能只是虚晃一枪,流于形式。我也曾经听过一些探究性的课,我不知道那些老师怎么就能一节课完成那么多探究的内容,上课如“行云流水”,一提出问题,学生就能马上回答出来,我甚至看到个别学生,老师的问题还没有念完,他就已经开始回答,这如同智力竞赛抢答般的回答探究问题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这样容易的问题没必要作为探究的问题。二是老师预先演练了,课堂只是再现,是假探究。这种课堂只注重学生思考的结果,而看不出学生思考的过程。这种学生都知道的课,你有必要上吗?
我个人以为,探究课就应该是学生有困惑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学生通过生生合作或者师生合作来共同完成探究,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探究,那么这样的探究课就流于形式,课堂上就看不到学生思考问题的灵光,也看不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还有的就是一种“课上热闹,课下空虚”假探究,就根本没有教会学生探讨研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是教师完成一节公开课的道具,这是非常悲哀的。
综上所述,探究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育理念,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大胆灵活地处理教材,注重学生的阅读心理体验,把对文本阅读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的心理体验,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标准•语文》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语文教师的学习与成长》(《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4
作者:冯珠
学校:福州市闽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