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义英 :高考语文提分:是优待,亦或是挑战
发布时间:2014/12/11 8:44:48
摘要:北京市关于2016年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一经公布,在社会引起震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理性思考,尤其是高考分数大幅度提升的语文学科。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这180的高分值?其结论就是: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唯有建立在现状分析基础之上制定的改革措施才是最有效的。
关键词:高考提分 语文教学现状 机械式 教学改革 转变 知识结构网
“语文学科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学科分数由150分减为100分。”——《北京市拟就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我市拟就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可谓一石惊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社会民众的热议。与此同时,我相信也必将催生着地方省份的高考改革措施,当今之时,全国性的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必将接踵而至。北京市,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其勇气可嘉!至于我们这些后继者们,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正确认识自己现状的前提之下,探究有特色的改革方案。
作为一名热爱语文教学的语文老师,乍一听,不免欣喜雀跃,但接踵而至的却是质疑:180分的高考分数,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而言,到底是“优待”,还是“挑战”呢?
“教学”作为一种行为过程,是双向的,它包括行为的实行者和接受者。具体而言便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唇齿相依,荣辱与共。于是要分析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必须关注我们当下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现状
现状之一:唯课本而教学。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教材,按部就班地依照课本,固守陈规地教授课文内容。而实际情况是,现行的教材已经是使用很多年的了,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却在不断地提高,对于这些课本内容,根据同学们已经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80%的知识点,都能通过自学来完成,所以,对于课本教学而言,唯有剩下的20%的内容,是需要老师解决的,也是学生们真正渴求的。可是,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课堂之上,老师口若悬河,面面俱到;而课堂之下,学生无精打采,心不在焉,整个语文课堂呈现出的是一种沉闷之气。
现状之二:教学方式偏于保守。一堂言,一人言,贯穿教学的始终,老师成了课堂教学的“课霸”,主观性地灌输知识成了课堂教学中老师唯一的任务。而学生成了老师“演讲”的听众。长此以往,传统的单向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消磨了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致,从而使语文课成为了学校教学中最传统的科目。
二、学生的学习现状
现状之一:缺乏语文学习兴趣,只是机械式地进行语文学习,唯老师和课文为是。上语文课,做语文作业,仅此而已,这类学生成为了班级中的大众化。
尽管他们仿佛很认真,也很努力,但只是为读书而读书,根本没有从学科特点出发去总结和探索相应的学习方法,为此,语文学习能力一般,语文成绩平平。
现状之二:具有语文学习天赋,学习轻松自如。这部分同学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自主性,爱看书,什么书都看;爱写作,什么方面的内容都写;爱思考,什么话题都能引发他们思维的神经。这类学生往往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教学内容一触即发,知识迁移快且广,思维方式新且奇,思想体会深且准,语文学习能力超出一般,学习成绩遥遥领先。
这样从现状可见,语文教学是处于困境的。首先是教师的“教”,呈现出的依然是教学方式保守,教学内容拖沓,教学课堂沉闷,教学效果寥寥。其次是学生的“学”,表现出的是少部分学生依天赋和兴趣而学,更多的学生则是学习方法刻板,学习情绪低迷,学习能力一般。这样的现状,就使得整个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很平静的状态,没有生机,从而也被沦为了主科中的副科的境地!
所以,高考语文提分措施,与其说是优待,还不如说是挑战,而应战的前提就是改革!当改革还无法用实效来证明的时候,所有的关于改革的认识和看法都只能是见仁见智,一家之言。就我个人而言,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是首先要完成两个转变。
一、对于语文教材,我们要转变处理方式
每个学科都配有教学用的教材,但是不同学科在处理教材的方式上应该是不同的。理科教学可能会比较依赖教材设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文科教学如果也一味地专注于教材内容,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因为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教材可以涵盖我们浩如烟海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于语文教学绝不能固执于教材本身,而要学会以教材为起点,进而跳出教材。即把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始点,在充分掌握这个“原始点”的基础之上,生发出相关的新的知识点,再有重点、有选择地从这个“新的知识点”中确立新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课文和不同年级的教学中不断地补充,不断地深化,最终,形成了极具深度和广度的语文知识框架。而这种语文知识框架的构建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又完成了语文知识的积累。
如初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都入选了鲁迅的作品,初中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高中有:《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如果我们在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的时候,便生发出一个关于“鲁迅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在经历了由初中到高中的语文学习过程,便会形成一个相对于中学生而言非常完整的关于鲁迅的知识结构网,当这样的不同的知识网络被一个个地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就一步步地被培养起来了,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就一天天地被激发出来了。而一旦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和兴趣 ,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游刃有余了,对180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也就心胸坦然了!
二、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我们要转变心态
可以入选为语文教材的文章一般都是名家大家的名篇名作,都在不同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教授这样的文化精品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是极具热情地褒扬或尊从,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作品,极力推崇。我总觉得这仿佛是在“歌功颂德”,这样只能是进一步扩大了学生与作家作品的距离感,使学生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相反,如果我们把这些所谓的名家名作从文学的殿堂中请到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中来,一改之前的仰视为平视,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现实中去感受名家的生活经历,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感悟大家的情感波折,以自己的写作水平去尝试同题材的写作训练。这样从生活实践中去学习,我想学生们会学得更真切、也更深刻,而这也吻合了我们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
其次,从接受情感来看,平和低调的更快为人所接受。人的认知过程同样遵循就近原则,即越是和认知主体越接近的内容越快被接受,越远的越难被接受。所以,当我们老师以一颗平常心来导读那些顶着名家名篇光环的精品之作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使原本高贵的名作变得可亲可敬起来,而这也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大门。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理想,疏通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关系很重要,只有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文本,才能走进文本,也才能真正读懂文本,对此,老师自身对文本的情感态度很关键。
我想,对于作家而言,无论是伟人,还是名人,其首先是凡人,其作品也应该是凡人之作。这样,我们在解读其作品的时候,只有秉持着一颗平常心,从平常人的角度去审视和探究其文本,才可以真正读出其中不平凡的一面,也唯有这种源于实处的文本教学态度,才是真正的对作家的理解与尊重。
进步源于创新,发展源于改革。人类前行的历史充满着改革者的脚步,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同时,每一个因改革而产生的成果都不应该归功于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参与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改革只有吸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群策群力,才能逐渐实现语文的教学理想。正如本文的写作内容,不乏浅薄和狭隘之见,但只希望能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添砖加瓦,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方义英
学校:南平市建瓯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