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金:引导自主写作, 张扬学生个性
发布时间:2014/12/11 9:52:38
中学生写作中经常存在两个积弊:一是放不开,选材面窄,文章缺乏生命力;二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文章没有灵魂。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籍此保持个性、发展个性,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驰骋的草原。
作文个性化写作就是学生能自主的写作,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创新意识。文章的个性化体现在思想的个性化、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及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而“作文教学个性化”要求我们教师作文教学风格与理念要独具个性,在作文教学中能保护并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呢?
一、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个性化写作提供“后勤”保障
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就要求教师自己有渊博的学养。假如教师只读过鲁迅而从未接触过梁实秋,他就不可能了解除了峻厉深刻以外还有一种叫幽默奇警的风格;假如教师不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何人,他就有可能把学生带有魔幻色彩的作文判为胡思乱想荒诞不经;假如教师没有好好拜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他就很难对学生模仿的“物化”(“异化”)类作文产生审美的共鸣;假如教师不了解释迦部落的圣者是如何在菩提树下宁心静气四十多天,参悟人生真谛然后一朝彻悟创立的不朽学说乃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他就有可能把学生涉禅的文章说成是宣扬封建迷信;假如教师不读“叔本华”“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的佳作,一旦学生作文中出现他们的观点也只好“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了……总之,要给学生个性化的写作作出相对公正的评价,教师就要经常坚持不懈地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待到满腹诗书了,有容乃大,自然会形成包容万物的气象,自然会练就披沙拣金的慧眼;到这般境界再指导学生写作,才会由衷地引导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教学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仅要求我们要具有深厚的知识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幽默、风趣,不挖苦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而且在教学中能旁征博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的视野因此才能更加开阔,思维因此才能更加丰富深刻,个性化特点也才能更加突出了。
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个性化的写作做出相对正确的引导和公正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平视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诤友;经常坚持不懈地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待到满腹诗书了,有容乃大,自然会练就披沙拣金的慧眼。有这般境界再指导学生写作,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构建宽松的写作氛围
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和发现是摄取生活两个共性的心理活动。如果说“感受”重在积累,那么,“发现和体验”则在在感受的基础上捕捉、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而着力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造就学生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爱生活,感受生活,在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交流的需要中积累个性化写作素材。那如何指导学生敏锐深入地发现和体验生活呢?
1、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现实生活的启迪。生活中常有“亮点“闪现,一不留意,稍纵即逝,失之交臂。一位作者独特的才智就是能及时地抓住那些生活中”亮点“来做文章。所以,一方面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灵感和直觉的火花。青少年学生感情丰富,思想活跃,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往往会萌发奇思异想,闪现出创作的火花,产生某种预感、推测和遐想,甚至怀疑。如能及时捕捉并积累下来,再经提炼,昭示其意,即为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另一方面在方法上要指导学生运用联想,“迁想妙得”,要在感受某一事物时,融入某种具有本质联系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性格,造成“投射效应”,从而获得某种启迪。
2、指导学生善于发掘自我生活的感悟点。所谓自我生活的感悟点,主要是指学生从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中感悟所得。青少年学生正值豆蔻年华,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往往表现得情思激荡。诸如环境变化、人事沧桑、交谊庆贺、亲友聚散、文娱表演、赛场拼博、演讲辩论、师长褒贬、同学纠纷等等,都可能引发学生思想感情的波动,进而引发出“一番感悟”,形成一个个感悟点,同时也就形成某种写作动机,或者说是抒情言志的“突破口”或是倾吐发泄的“泄洪闸”,从而形成“一吐为快”、“不吐不快”的表达愿望。要达到此目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动情点作“观察”。由于动情点往往处于模糊状态或潜意识下,因此,对头脑中的动情点进行一番自我“观察”就十分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自我“观察”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认识自我的倾向和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自身内心世界的任何一点微妙变化,有喜怒哀乐、有酸甜苦辣,都要究其轨迹,究其原因,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再次,指导指导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把自己“观察”所得迅速及时地采用适当的方式(如日记、周记、杂记等)写下来,作好动情点的文字积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采掘情绪记忆,即引导学生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情绪进行回忆,采掘其中的闪光点。这里,主要应引导学生善于自我把握情绪记忆爆发的时机,或即兴而发,或即境触发,或有意唤发,或范文启发,关键在于及时捕捉和把握。这一点在考场作文中尤显重要。考场上的优秀作文,若没有采掘情绪记忆的功夫,靠即兴发挥是难以奏效的。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充分展现学生写作个性
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系统安排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他们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所写对象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由于题目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奉献与索取”话题作文训练中,教师可指导启发学生思考:a、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b、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c、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d、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种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几个角度去立意:a、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家乡美好的赞美”;b、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c、通过对比课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写出叙议结合的作文。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以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如围绕“学校”这个话题,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学生的变通性思维。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通过多角度的联想,发挥学生的个性。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学生的独特性思维。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虽身处艰苦环境,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如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从多个角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引导这些“翅膀”朝着一个预先设定的“有意义”的方向飞。因此,我们要用当代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充分发展学生基于健康个性的想象思维,把学生引入既有科学精神又有创新意识、同时又具有个性特色的想象的自由王国。
作者:罗国金
学校:泉州市德化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