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瑞忠:训练朗读培养语感,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4/12/11 10:13:16

 

摘要:语感是对语言的领会和感悟,它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训练朗读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  朗读  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的领会和感悟,它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训练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觉。”《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训练朗读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呢?

一、语言创境,引发共鸣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创设语言情境,以情传声,以声带情,在读之前酝酿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朗读磁场,带动学生走进文本,使情感的催生与技巧的点拨似水乳交融般和谐。如教学《乡愁》一文,师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1972年,在台湾,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进房间。一个游子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一首小诗便轻轻地流淌出来——生动情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这种激情的导读引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语感也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二、融情范读,熏陶语感

在范读课文阶段,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熏陶语感”的作用。教师在范读时,倘能够动情、入境,用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经验直接给学生以熏陶,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从而获得“即时语感”。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会给学生一些情绪上的感染,进而整体把握住课文的意境。如教学《春》,配上轻音乐,教师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轻柔、缓慢的基本语调进行动情范读,在各层次间停顿时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可将学生带进春天优美的景色中。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侵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这种有效的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心,使学生入境入情,唤起美的共鸣,增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步使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

三、潜心品读,情动辞发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是“为情而造文”,学生要“循情而读文”。面对课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得到语文的同时充分享受语文,受到情感熏陶,使之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

1、朗读与理解并驾齐驱

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而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进行感情朗读,它们不能孤立地进行。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如读到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时,就要想想作者为什么用“钻”字而不用“长”字呢?把“偷偷的”删掉,变成“小草从土里长出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把这两句话对比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到“钻”字,形象生动的写出春天来临,小草不畏重压破土而出的冲劲,表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性格;“偷偷地”这一修饰词,贬词褒用,形象写出春草不知不觉地出现和生长的情态,生动地突出春草的活力。若删去,则无法把春草这样的生长特性和活力表现出来。朗读时重音应落在“偷偷的”和“钻”字上,才能读出春草的情味。这样对文本的理解深了,朗读才能到位,语感也才能得到培养。

2、朗读与文脉和谐共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发言的直觉过程,而是需要有足够的情感体验,要了解作者,融入文本,与作者心脉相通,用自己的心灵去撞击作者的心灵,这样才能情动辞发,声情并茂。正如古人所说:“凡音者产乎人心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外化于内。”如教学《回忆我的母亲》,师应先通过介绍,让生了解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朱德的生平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感情。学生走近作者,作者那“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万分悲痛之情才能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于是乎,深情自然地流淌,语感得到了培养。

语文朗读需要技巧的指导与演练,但更需情感的体验与认同,让学生激动着作者的激动,悲伤着作者的悲伤,快乐着作者的快乐,这样的朗读,才能发自肺腑,才会刻骨铭心。

四、传授技巧,读出韵味

朗读训练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等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第二,注意语速缓急。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赞美、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语调高昂;表现悲壮、忧郁、痛苦心情要读得深沉、舒缓,速度慢些。第三,注意语调抑扬顿挫。“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如指导《春》一文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三段是文章的重点,也是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嘘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读出《济南的冬天》下小雪的“最妙”,读出周庄的水韵与美丽,才能从内心深处唱出《小溪流的歌》。

五、有效评价,提升语感

教师的评价具有反馈调节、积极引导、促进反思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朗读情况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评价。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第一自然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但学生读时往往读得平淡,没把这些不同的语气、语调、语态读出来。此时可启发学生:“你觉得该怎样读才好?”学生各抒己见,于是其妻的由衷爱恋之情,其妾的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在学生诵读中用声音表达出来了。当然,朗读评价要具体、有针对性。如“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的心理。”“你的朗读字字含情,可见你真正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有效的评价,必将有效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总之,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训练朗读培养语感不可缺少。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和训练学生,使学生“耳醉于音,心同其情”,在意会中言传,在言传中意会。

 

参考文献:

(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2010

(4)《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

 

 

作者:黄瑞忠

学校:泉州市南安市洪梅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