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孙建华:浅谈如何突破语文课堂 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4/12/12 14:10:39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全球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语文教学的这种课堂封闭状态就必须彻底改革,来一场语文学习方式的革命,构建新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课堂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生活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来说,语文教学必须突破课堂限制,加强语文的内外联系,主张学以致用,构建新型开放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一、突破教材限制,注重课内外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总是受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价值观的推动和支配,因此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有选择性,学生的教材无法由自己决定而是由教材编写委员会选定,这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可以对现有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拉短,把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联系起来。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处处都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辉,直接讴歌人类的智慧、赞美人类高尚的品格,对这样的课文,仅靠教师内容分析,而没有心灵的呼唤,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没有激发学生与生活联系起来,是永远也不会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通过教材及教材辐射,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语文学习智力背景,再借助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如高甲戏、歌仔戏、南音情韵中的每一个故事,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生哲理,都是非常好的生活教材,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

开放的语文教学应冲破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向课前和课后辐射。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查阅有关资料;课后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有关书籍,开阔视野。例如笔者在组织学习《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在课前让学生收集邓稼先的相关资料,做好阅读铺垫,以解决背景陌生、时空差异给学生带来的阅读困难。课中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引至课内阅读。这样,能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以强化阅读效果,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沟通。课后引导阅读介绍邓稼先的其他文章或书籍,以促使学生较全面地把握人物。又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在教学之前将学生带入大自然去“找冬天”,让他们对冬天景物有真实的感知。学习完课文后,指导学生诵读相关的补充读物。之后,在学生中开展“说冬天、写冬天、画冬景”等系列活动。这样组织教学,活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冬天有较为全面的感受和深入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热爱冬天的美好情感。

又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戏剧单元,可以引入莆仙戏、高甲戏等福建戏剧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从课本走入生活。如《昭君出塞》这一故事,是他们在本地可以看到的演出,既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道德修养,以及生活、人性、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二、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最终的目的是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转化为活的知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为达到学以致用,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平台。

(一)把生活搬到课堂来

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设计,请不同层次的、不同领域的人到课堂来讲课,用他们(她们)的经历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具体的说就是请一些企业家、改革家、革命家、某个行业的成功人士到课堂来讲文本相关的知识结构、学生所需要的思想。如某国家示范性学校的一节《故乡》语文课,学校就请一些农民企业家、致富能手到该学校课堂给学生讲他们自己的家乡。文本《故乡》中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我”、润土心情的变化原因等,这些请进来的“老师”也给学生讲他家乡的变化;鲁迅在小说中表达了改造社会的、创造新生活的愿望,这些“老师”讲改革创新、致富道路和设计家乡的宏伟蓝图。这样学生就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构建新型开放的语文课堂。

(二)走出去实地调查

学生在教师或自己团队组织下,为印证课堂教学深入现场考察,了解情况的课外学习活动。它不但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具体生动的、形象的事实,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促使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相互对照、比较和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写作、交际等能力。如参观某一工地、访问某一人物、考察某一名胜古迹等。为搞好这一方面,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参与什么、如何参与、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参加实践,回来后引导他们写调查报告,写短评等,交流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突破课堂的限制,使课堂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突破原有课堂老师为教语文教材而教教材,学生为学语文而学语文的藩篱,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潜能得以挖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得以培养。这种模式主要重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

(三)突破学科本位,构建整合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语文内容课改方面非常广,又非富无比,它承载着人类文化、民族精神,涉及到政治、军事、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每一个领域。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语文的内涵。所以,语文不只单纯是一门学科知识,它应该是造福苍生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应突破学科本位,重新构建学科整合的语文教学模式。

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可见,语文跟自然、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又是美的对象,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层次的节奏美等。这又使语文跟音乐、美术息息相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沟通,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努力创建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情境,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如学了《基因畅想》一课,让学生自己观察,再利用在生物课里学到的知识来向大家说说这其中的“秘密”。学习《江南春》后,则让学生画一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画面,使他们进一步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色彩美。再如学生学了有些课文后把它编成课本剧,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魅力;学习了课文编读后感小报,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插图和美术字,使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取得图文并茂的效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离开了生活这个大舞台,单单靠语文老师枯燥无味的语言分析与支离破碎的内容讲解是学不好语文的。

总之,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在封闭的课堂状态下进行,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努力突破课堂、教材限制,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堂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开放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作者:孙建华

学校:南安市仁絤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