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衷颖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发布时间:2014/12/12 14:23:52

 

摘要:“主问题” 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有着“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它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因此,“主问题”的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既是对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也是对阅读教学课堂活动方式的改造和创新。本文将结合笔者执教多年来的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可以怎样设计一堂课的“主问题”。

关键词 :主问题   阅读教学

 

一、前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面临很大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让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走入语文课堂教学,于是“问”字取代了“讲”字,成为了语文课堂的“新宠”, “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笔者认为“满堂问”并不比“满堂灌”高明。问题太多、太琐碎,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就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听课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教师们设计了与文本相关的若干问题,涉及主旨、句子品析、内容理解、艺术手法等等,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些问题,从文本上寻找答案,这些问题的设计看上去是涵盖了文本的方方面面,可这种“琐碎”的问答,最终让学生失去了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因为,每堂课都成为了典型“阅读题练习课”,而一堂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首先要做到一点是能激发学生读阅读的兴趣、对文本探究的兴趣。这要求我们教师精心的设计课堂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做到少而精,由浅入深,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为了避免课堂教学中“步步为营”“碎问碎答”的应答式提问,我们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主问题”。

二、什么是“主问题”

余映潮老师认为“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它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因此,“主问题”的设计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既是对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的改造和创新,也是对阅读教学课堂活动方式的改造和创新。

 下面笔者将结合执教过程中的具体案例谈谈我们可以怎样设计一堂课的“主问题”。

三、“主问题”设计策略

 1.抓文眼设计“主问题”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意巧,岂能开阖文化,一动万随耶?”他所说的文章的“通体之眼”,就是“文眼”。简而言之,文眼词句是文章融思想、艺术于一体的聚焦点,对于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很好作用。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若能抓住关键词句设计课堂的的“主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在教《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抓住“醉”这个字来设计主问题——“太守为什么而醉?” 在这个问题引导下,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概括出太守是“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很自然的引申出课堂的三个子问题,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通过这几个问题支起课堂教学三大板块,引导学生品味醉翁亭景色之美,人情之美,以及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2.以朗读为线索设计“主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供学生朗读的佳作。语文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用“朗读”来串起课堂教学,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例如我在执教《口技》这篇文章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朗读的教学线索。

首先,通过全体学生的朗读,去感受口技者高超的技艺,要求学生读的字正腔圆,初步感受口技者表演声音的纷繁复杂。

其次,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的停顿划分层次。为此,我在设计朗读教学中参照余映潮先生的教学方法,以2、3段为例子,请男女生分开来读,要求女生读第一层次,男生读第二层次。让男女生凭自己的阅读经验做出停顿安排。并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知道在这里停?进而明确:从描写角度来看,第一层属于正面描写,第二层属于侧面描写。第一次写了口技者的表演,第二层写了听众的反应。

再次,在全班朗读的基础上,进而提高朗读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把文章读得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同样我也给同学们选取了一段落,让他们进行自由朗读并将自己的朗读体会进行小组交流。以第四段为例,大家感觉那些句子应该读快点?那些应该读慢点呢? 进而让学生明白,第一层中写失火场面的句子应该读得快点,失火救火的声音是从小到大,情势也越来越危急,因而朗读声音由缓入急。第二层次写作者的议论可以读的慢点。

这样以“朗读”为线索的课堂教学,层次分明,覆盖全面,涉及到字词教学、内容理解、艺术手法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口技者技艺高超,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美,可谓是“一读多得”。

3.请“外援”,通过比较阅读设计“主问题”

除了上述从课文内部寻找设计主问题的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借用“外援”来设计主问题,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类似的两篇课文。针对这种课文,我一般使用的是比较阅读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方法。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对比阅读过程中,读者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从而既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又会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执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童话的魅力,在设计课堂主问题的时候,就将《皇帝的新装》与民间故事《赤身裸体的国王》进行对比阅读,我在课堂导入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一个滑稽的故事,《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流传了下来,而《赤身裸体的国王》却渐渐退出文学舞台,被人所遗忘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将两篇文章拿出来比较下,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写法,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进而引导学生从情节描写、人物性格、语言等角度对比安徒生童话和民间故事的不同。最终让学生发现了童话故事之所以更吸引人的原因在于它增添了大量对人物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的饱满生动,人物的个性更鲜明。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策略有很多,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策略,同样的文本也可以有不同的“主问题”设计策略,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如想问得有价值,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切不可盲目随意。主问题”的设计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它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认真研习教材,探明课文的关键处,要突破教学的难点,拨云见日,要找准与学生对话的支点,删繁就简,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依据学情的特点,有的放矢,据此而设疑提问,方能问到点子上,真正起到开启疑窦的作用;反之,如果你设计的“主问题”是学生明“明知”的,教师还要“故问”,学生只是机械回答,这样提问就没有价值。

总而言之,一个有效的“主问题”能达到“一问激起千层浪”效果,从而引导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张开想像的翅膀,迸发创新的火花,让我们给“臃肿”的语文课堂教学来一次瘦身,相信学生一定会爱上瘦身后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阅读艺术五十讲》

 

作者:衷颖  

学校: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