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平贵:浅论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文学含量的必要性及做法

发布时间:2014/12/12 15:06:41

 

 在竞争激烈的选拔考试中(特别是这几年的中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赢语文者赢天下——这一点已经被家长、老师所认同。但是,如何“赢”得语文呢?是靠对文本的揉烂捣碎般的阅读指导?是靠冲刺前炼狱般的题海战术?还是靠不断揣摩考前信息透露出的蛛丝马迹来搞针对性的突击?实践告诉我们:这一切捷径都是行不通的。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赢”得语文呢?笔者认为: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放下急功近利的心理,把心力花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上。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在农村,家长们的生活作息习惯、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课外阅读积累,他们的文化水平更是决定了他们对子女的文学熏陶的空白,甚至会反对子女看与课本无关的“闲书”。所以,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大部分只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实现。因此笔者提出此命题: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学含量。这命题看似有很大的多余性:语文课堂的文学含量会低吗?语文课堂是文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文学含量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当您走进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您会发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多么严重呀!新世纪已经前进了十几年,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模式还是几十年延续下来的版本:阅读文本→掌握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分析重点句段→归纳中心思想。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有何文学含量可言?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像早年西北地区农家餐桌上的黑馍馍——吃吧,能填饱肚子,却没有营养,时间久了还会倒胃口。

因此,语文课堂急需提高文学含量,使语文课堂成为既能填饱肚子,又是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古典文学的熏陶

古典文学积累的多寡,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文学功底的深浅。在农村,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而古典文学作品也因其时代和语言的特点,无法让学生在短期内“大口吞食”,这就要求为师者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实行文学熏陶。我平时让学生准备一本精美的硬皮本(以示对古典文学的重视),让他们注意我在课堂上冒出的诗词名句。记得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教学是《论语》,我在讲解题目之后,告诉学生:“你们这摘抄本是专门记录我的言行的,所以这摘抄本可称为《郑语》。”学生哄堂大笑,从而记住了《论语》这本书的性质。在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时,我讲解了唐代荐官制的相关常识后,拓展到科举考试中考生对主考官的试探,其中不乏留下千古美句,如王建的“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朱庆馀的“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及张籍的回复“还君明珠双泪重,恨不相逢未嫁时。”在教授《孔乙己》时,我告诉学生这都是“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迫害,更是某些庸人死读书的下场,让学生明白对书本知识要活学活用,否则“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也不能偏激的说“近来始觉古人书,信来全无是处”。……可以说,每堂课我都能给予学生一些经典诗词名篇中的名句,并让学生当堂记录。久而久之,学生认识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能自觉地去关注甚至阅读。现在他们的言谈中也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半句来,这便是熏陶的效果吧!

二、中外名著的牵引

中外名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深广的全景式描写而名垂千古,阅读中外名著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时代已经不同,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青春期的学生难免会心浮气躁,没有几个学生能静坐一隅,品读冗长的名著。这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了。而老师的牵引也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比如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这两本书,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共有98人,有完全看过原著一遍的只有一人!问他们理由,说是文太长最主要的是古文体看起来很吃力。但这可是必考的名著啊!我暗暗担心着,于是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我让他们自主归纳鲁提辖的性格特点,其中用到一句“粗暴但有智谋”,我便顺势推出另一典型人物李逵,着重讲其在劫法场一节中的表现,讲李逵在那紧急关口是怎样的莽撞,居然带着一帮梁山兄弟杀出重围却走错方向,于是“蹦蹦蹦地又往回杀去!”我当时如是说,学生都笑弯了腰。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看原著,并定一个时间来讲讲这些名著中的逸闻趣事。就这样,在我的煽情的牵引下,他们捧起了名著。

三、市井文化的参与

很多学生身处农村,文化底蕴先天不足,但并非说农村就一无是处,应该引导学生懂得从生活中要语文。酒肆街景、田间地头只要用心观察,便处处有语文的痕迹。我曾经布置学生去观察醉汉的形态、泼妇的嘴脸、小商小贩的言行、田间农人的淳朴等,然后让学生在活动课上模仿表演,鼓励他们收集并学会运用人们的农谚俗语。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发现人物身份与语言的关系,这样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便能较容易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的灵动性,故事的构思也更有生活气息,阅读他人作品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特性。一句话:就是文学的素养提高了,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便也具备了。

四、时尚元素的渗透

我们知道,青春期的学生是时尚潮流的弄潮儿,太古板的教学定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而放任的言语又会使他们走向低俗。怎样把时尚元素糅合在语文课堂里,使其转化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信息,已是新时期不可回避的课题。在语文课堂中,老师的语言中夹杂些时尚语句,传统文本的时尚解读,都能为繁复的语文教学增色不少,同时也能让学生懂得合理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时尚元素。如在教学《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可以用现代视角来阅读文本,评价人物的做法;鲁提辖为抱不平而挥拳痛打致镇关西之死的新评价。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时尚用语“命苦不能怨政府”、“我的地盘我做主”等都能大方地请进课堂,走进语文,走出文学。

语文学习是生活性的更是终生性的,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因其特殊的地域性而更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提高文学含量,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更适应考试考察中的名著考核。我想:这,才是“赢”得语文的最佳捷径吧。

 

 

作者:郑平贵

学校: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