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明:因材施教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以个性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4/12/12 15:10:09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清代的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更直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概念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相关思想时提出的,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都贯穿着这个教学原则,这一理论发展为今天的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教学,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教育方法,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因材施教是指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有两则著名案例,一可参阅《论语•先进》,二可参阅《荀子•子道》。从这两则著名案例可以看出,因材施教解决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思想、方法、策略等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一切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教育的个性化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的指向,就是充分考虑人的个性的各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最终真正从人的特点出发去进行全面设计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的个性化目的是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反对千篇一律,要求承认学生在智力、情感,兴趣、生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气质和个性来因材施教。
教育的基本职能有二: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需要关注个体的发展,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发展就是张扬人的个性,因此,教育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
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构建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师生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摆脱传统束缚 转变教学观念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但是严峻的现状却是:很多学校的教育往往只强调智商的发展,而忽视了健康的师生关系。曾有一篇题为《黑板悔罪说:很难说中学不是监狱》的文章深刻地指出,学校教育竞争越演越烈,学校就像监狱,教师如同看守,学生们是在学习怎样做听话的囚犯。
中国长期的封建教育,教师一直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被神化为绝对的权威和领袖,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所写的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即是赤裸裸的“师道尊严”的体现。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制约新型师生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现实中时常可见有些教师摆出一付教师的架子,像卫道士似的吓唬学生,如果教师的权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如果教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使命及其生命价值以这样的方式来摆谱、来实现,那肯定“活得很累”、“干得无味”,也难有成效。
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在他看来,在教育中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说过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在这一角度上,陶行知先生也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的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和学生交朋友,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把学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爱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学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正是凭借这种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信念,让先生赢得了全体学生的由衷爱戴,成为无数学子和平民大众的朋友,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事业。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基本的原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做到教书又育人,尽量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具体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勇于转变角色 实现师生对话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及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目标的现状,转化成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学习目标,和学生一同商量探讨,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师进行交流对话,教师要为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主动起来,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的动态生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造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时的倾听者和欣赏者。在对话中,如果学生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的“灵光”得以欣赏,他们就可能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充分展开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会感受到生命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感受到师生精神相遇的幸福,师生在对话中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在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题为“教育:直面未知的世界”2012世界未来教育论坛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位专家、校长和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在讲述着未来发展面临的种种挑战时,说:“我们的理想是不同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变得更加不同,不是变成相同的人”。出席论坛的中外学者达成的一致结论是:
“未来,属于有不一样特质的孩子”。
参考文献:
1.钟希高,《关于语文教育个性化的思考》。(《现代语文》,2006.4)
2.钟发全,《因材施教与多元智力理论》。(《中国教育报》,2004.11.2)
3.李帆,《教育:直面未知的世界》。(《人民教育》,2013.6)
4.苏丽敏,《谈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小柯论文网”,网址:http://www.bob123.com/lunwen23/list 1 6.html)
作者:李星明
学校:泉州市南安仑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