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志清:新课标下的课堂如何教学预设
发布时间:2014/12/12 15:59:27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更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预设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过程,而应是“对课程标准和文本的研读和把握、对学情的了解和对学法的选择、对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对课堂的总体设计与教学达成的预测”的多维过程。
充分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成的基础。一般说来,预设得越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也就越深刻。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体会它们认识的局限性,来预设教学,为教学的发展和生成形成留足空间。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而且这种预设具体说来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那么如何教学预设呢,通俗点说,就是教者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也就是说我们心里要清楚:这节课我要教什么。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什么文本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在每一个环节里,师生如何互动,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但是过去,我们将教学的任务定为一成不变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对教学过程中随时发生的意外无论有无道理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样的教学使得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其结果只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封闭和僵化。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预设也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一、预设的开放性
课堂的开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要求。然而,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动态过程。开放的课堂仍然不能没有预设,否则教学活动就会变得散漫无章,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率低下。探究各环节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组织、引导之下,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加有序、有效,更加科学。笔者试从以下两方面来把握:
其一是从已知到开放
记得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也是我们在教学预设中的一个基础理论,因此,我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要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已知走向开放,从形式走向内容,不单要关注静态的课本,还要关注动态的学生。
其二是从已知到未知
对于一篇文章,要知道其重难点,思想内容,如何去引导学生把握等等教学方面的要求,还要知道学生学了什么,懂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等等人文方面的要求。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从已知到未知的预设,才能促成课堂上无法预见精彩纷呈的生成的产生,才能尽显教学的塑造艺术。
二、预设的探究性
探究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弹性预设的教学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品质,从而形成学生创新性的学习革命。
探究性预设要求,在预设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了双向交往,从而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现在最为流行的方式就是“合作探究”,它要求老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中来,在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构成与运用,在此当中,应为学生铺设问题情境和平台,大胆的将此预设构建在生成性教学环节中,学生就有了主动参与的前提,课堂的气氛就得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思维和智慧就得以培养和展示,课堂就能生成鲜活的资源。
三、 预设的生活性
生活蕴育教学,教学离不开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是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理念之一,也是教学和生活有效联系的方式之一。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预设中要注重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链接,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融合,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我与地坛》的教学可以这样预设: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也在默默地呵护着我们,让你感受最深的有那些细节?学生就可能沉浸在对母爱的感悟中,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就得以释放。预设中如能切入学生的生活,诱发学生的感情体验,就能促进课堂的资源生成,并且能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情感感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追求,从而起到育人的教学目的。
四、预设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智慧的一种表现,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成了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之一。教学中要善于提炼具有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可能性中寻找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如《鸿门宴》的教学可以这样预设: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何等威风,四年后,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意气何其衰也,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也各不相同。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教学就有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此当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必须具有思维的张力,能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文本中找到信息,在对话中逐渐丰富深入,培养思维的完整性。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生成鲜活的课堂资源,学生在思想上互相启发,在同构和异构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教学也在多维的思想绽放中得以花开结果。
当然,教师不可能也无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毫无疏漏、完全预设,但是在备课时如能进行弹性的预设,使预设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的预设如能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而保留足够的余地,那么课堂的生成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课堂教学预设既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教学高度的灵活性。设想如能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预设教学流程,但也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那么我们的课堂将是百花齐放、云起雾涌的艺术创造。
作者:赖志清
学校:泉州市德化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