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谢素蓉:中年级学生轻松习作四“法宝”

发布时间:2014/12/12 16:10:33

 

摘要:不少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很纠结,究其原因无外乎缺少观察,感受,积累少,素材匮乏,想象空白。据此,笔者从四个方面:观察拓视野、生活累素材、开放任想象、赏识促成长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使学生喜欢上写作,收效甚好。

关键词:观察 积累 想象 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于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最为重要的训练目标。但是我们有不少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很纠结,要么苦思冥想写不出几个字来,像“挤牙膏”一样,想一个字写一个字;要么脱离实际,生搬硬套,除了空洞还是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观察,缺乏感受,没有积累,素材匮乏,想象空白,不敢想象。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我运用了以下四大法宝:

法宝一:观察拓视野 

“作文源于生活”,习作教学应先教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让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和课外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养鱼种花的乐事趣事,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象,各地人家的礼仪民俗等,都是学生习作极佳素材。可惜这些对学生来说大多如过眼云烟,唤不起点滴记忆,原因就是他们忽视了用心观察这一重要的方法。其实中年级孩子的一般年龄在9-10岁,正处在从低年级迈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相对低年级更持久了,此时正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最佳时机。因此,引导中年级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观察的乐趣是习作重要的一环。

写观察日记是指导中年级学生观察的最佳途径。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就安排写观察日记。因为过去的生活往往比较模糊,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抓住眼前人、事、物、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有意识地去体验,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欲望。如写动物日记,家里或邻居家有养鸡鸭狗兔等小动物的同学,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等。写植物生长日记,我让孩子们在教室的窗台上种小豆苗,先让他们观察小豆子泡水前后的变化,破土发芽到长叶开花,连续几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他们都很乐于观察,有了新发现,都欣喜若狂,这种观察,既方便仔细,又能体验到观察的快乐,同时也可收获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边观察边写下日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观察我们的校园,我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操场、花坛、活动区和那棵凤凰树一年四季的变化等。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就易于下笔,久而久之,就会摸着门道,逐渐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的观察训练不仅能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步形成观察的意识,而且能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增长知识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使学生乐于表达,爱上习作。

法宝二:生活累素材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积累的再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我们要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引生活进入教学中,首先就要强化学生对生活的印象。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从校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学生的作文将不再是无源之水。如学校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趣味运动会、演讲比赛、各种节日庆典等,都是学生积累写作的好素材。记得有一次我们中年段举行水果拼盘大赛,我鼓励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亲身去感受活动的过程,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中,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回忆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孩子们纷纷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地描述比赛的过程和趣闻,“文生于情”,一篇有真情有实感的作文就这样水到渠成,再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挤牙膏”了。

社会生活体验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途径。走亲访友,出外旅行,河边垂钓,游戏玩耍,亲近大自然等,只要用心去积累,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这样充实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领悟到做生活的有心人,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日常阅读的积累也不容忽视。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今中外优秀诗文,用在习作中,更能为文章锦上添花。

法宝三:开放任想象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时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我们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淡化要求,降低门槛,不限制习作的题目、内容、篇幅、文体等,鼓励学生“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以及想象中的事物,让他们特有的灵性在纸上快乐地挥洒。

为此,我们可以借助课文进行想象训练。小学语文中年段的课本里就不乏这样富有宽阔想象空间的文章。有的课文留有空白和悬念,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产生想象,并补写空白。如,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句话中 “反复试验” 只是一词带过,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可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是怎样进行试验的?遇到过哪些困难和危险?他是怎么克服的?当伽利略试验完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通过想象描写人物的言行。有的课文结尾含蓄,可引发联想和想象。像学习《小木偶的故事》后,就可以这样进行想象训练:小木偶拥有了人间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后,如果再遇到小狐狸和红鼻子女巫等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古诗高度凝炼,教学时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激励他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物随境迁,辞以情发”,学生有了课文内容的依托,就能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延伸性想象,创造性表达。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看图写作,编写童话故事,幻想未来事物,创设各种平台让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这样的训练,能降低中年级学生的写作难度,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从而使学生喜欢作文。

法宝四:赏识促成长

福建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习作后的指导,重在鼓励、欣赏”。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适时的表扬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培养他的自信心,是激发孩子向前奋进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以充分的肯定,增强孩子习作的自信心。因此,在批改习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于习作中学生运用的好词佳句,要特别做上标识,并把它打印出来,让班级学生一起来赏读,写得好的习作,让小作者自己站起来念,并把它贴到班级的学习园地里展示,学生会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的。教师在给习作写评语时,应不吝啬赞赏学生的语言,哪怕是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都要大加褒奖,富有激励性的评语,既能让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感受到习作的快乐,又能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就是习作的真正主人,从而使学生喜欢上写作。反之,则会削弱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总之,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巧妙运用以上四法宝,就能使习作教学化难为易。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打开想象的大门,长此以往,必能信手拈来,轻松习作,让中年级的学生爱上写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为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

 

 

作者:谢素蓉

学校:厦门市海沧区鳌冠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