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生林:语文呼唤教学系统的开放
发布时间:2014/12/14 15:42:37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应担此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扭转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局面,把多姿多彩、变化万千的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实验基础,实行开放式教学。
任何系统,只有不断从外界输入能量,才能发挥高度的效益,语文教学当然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仍自觉不自觉地处于封闭状态,绝大多数的中学语文教师并没有从语文课外输入能量的自觉行为,从而使语文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处于静止无序的状态,严重地制约着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系统必须开放。
一、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文陷入困境的现状呼唤开放式教学
语文教学比其他学科历史久远,传统的习惯模式和教学思想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是深重的,一代代人的继承、延续、加工、完善,形成了一套套固定的程式,尽管语文教学研究不甘寂寞,据一特级教师统计:现阶段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39种之多,有人统计,县级以上教研室认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130种之多,尽管语文教学杂志上这个“性”那个“性”泛滥,有30个之多。如工具性、基础实践性、应用性、迁移性等等,凡教育办出现一种什么新提法,语文教学也必定随之诞生一个与之相应的口号,从当年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到今天的“文体说”、“发展说”、“动态说”,不一而足,语文教师一头雾水,不辩东西,最终还是被人批判为“少”“慢”“差”“费”,难以摆脱传统模式;让千百万学生在同一规定的时间,用同一规定的方式,读同一规定的课文,听同一规定的分析,记同一规定的结论,做同一规定的练习,考统一规定的试题,得出同一规定的答案。教室的四壁这道森严的“水泥隔离层”把学生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离,与沸扬的生活完全隔离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肩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吗?
无数事实证明,只在课内实施的围绕字词句篇兜圈子的语文教学是封闭的,只研究教师的传授之术、讲授技巧的改进是改良的;冲破“教室四壁”,走进生活,使课内和课外紧密衔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为了走出我们目前的教育困境,我们必须寻求一条畅通的教学之路,一条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式教学之路。
(二)语文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呼唤开放式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言教
学以语言训练(语言习得、语言感悟和语言运用)为主,是由语言自身和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的,人生下来,如果没有先天性障碍,只要生活在语言环境中,自然会说话,接触了文字后,也能写话,而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说话写作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其所表达的语言尽可能符合规范,尽可能承载自己的怀感和理性,尽可能形神兼备,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对课文的模仿,模仿学习是准确表达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是唯一前提和基础,因为语言从生活中来,课文是一种典型化的生活,自然是学习的范本。但是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语言更应注重从具体的切近的实际生活中吸取营养,这具体的实际生活是语言习得,语言感悟,语言运用的重要的练兵场。“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言源头活水,因此,语言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开放的处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三)开放式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体现这些要求,考试命题更贴近生活取材,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关注生活,比如从报纸、杂志、电视等现代化语文环境中选取语文材料,让学生辨错字、诊语病、评得失等题型呈现上升趋势。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及体现当代文化需要的热门话题。如网络时代对人的要求,科技发展对人类道德感的呼唤等都在试题中有所体现,亲情、责任、爱心、合作、诚信等体现传统与现代意识主流名词依然为首选的中心议题,为实现这些要求,必须变封闭、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为开放式教学模式。
(四)是教师展现价格魅力的需要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少、慢、差、费”,其实,应该是教学中真正的德育因素的流失、价格因素的流失、教师们形成一种定势。对思想政治敏感,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对于学生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却坦然容忍,甚至不自觉地参与塑造。开放式教学可以让教师在真实、具体的生活中充分展现人格魅力,使学生产生对教师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开放式教学的特征
开放式教学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比较,存在以下显著特征。
(一)学生地位主体化
过去,我们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自己对课文的心得体会,造成教学中的千人一面,千声一腔,使丰富的语文教育走向封闭僵化的死胡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式教学放手让学生专心读课文,大胆发表自己对课文、对语文的看法,让学生充分感到学语言的快乐。
(二)教学手段现代化,相对而言于传统的教学,“教师一张嘴巴,一本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的又一特征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的突出优点在于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寓理于事,开放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使课堂气氛生活活泼,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充分调动学生手、眼、耳、脑多种器官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投入教学情境中去,达到其它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最佳效果。
(三)分析方法多维化。传统语言教学重在教知识。开放式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人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识要靠自己去获取,因此教学方法重于教知识,教分析问题的方法及态度,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方法。如归纳法、比较法、矛盾分析法等都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培养的有效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正确,免走弯路。
(四)教材处理灵活化。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本到本本”,只敢按教材编排的顺序,一课一课,一节一节,一段一段地顺着教材进行教学,开放式教学的内容不一定局限课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课文灵活地处理,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质疑问难,允许学生保留独立见解。让学生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解答中迸发出富有创造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五)教法、学法开放化。传统教学表现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方法上的封闭性,教师各教各的,学生各学各的,很少交流。而开放式教学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多方交流,交流教法、学法,勾通教与学,探讨教法与学法,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
三、开放渠道
首先,中学语文课堂必须开放。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形成了封闭的教学空间和单一的信息输送渠道,致使中学语言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而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空间必须作相应的拓展。
第一、就课堂课堂教学本身来说,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灌输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不能局限于第一篇课文的情节、人物、思想及段落结构等问题的反复分析,而是要在注重这些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同时欣赏社会生活中各类美的事物及其美的蕴含,从而使学生跨出传统的封闭的思维模式。
第二、就语文教学内容来说,我们现在教学内容的凭借主要是教材,但教材都要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时又需要有稳定性,因此,一定时期内教材无疑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机关报知识、新信息层出不穷,静止封闭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作更大的努力,为教学内容引进时代的活水,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需要,适当挑选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如可挑选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形势等方面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社会热点文章。同时,努力挖掘传统课文中适应时代精神的因素,自觉地适应时代精神,使语文课堂不脱离特定的时代要求,使语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源头活水。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的目光必须开放,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了《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战略性思想和行动的建议,发表了《学习:内在的财富》,指出“教育的使命,在于使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要“使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就必须放开眼光,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人人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而不能为了应试,为了追求升学率,使语文课堂成为几个“尖子生”表现的舞台。面向全体学生,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生活活泼地学习语文。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高科技的进步,当我们进入信息社会后,教育的更多形式是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如果没有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就不能求真务实,乐于进取,勇于创造,不能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从而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
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来看,我们的教学都应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基础素质为根本目的,我们只有开放语文教学系统,放开我们的目光,面积未来,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
2、《教育心理学》
3、《中学语文教学》
4、《中学语文教育通讯》
作者:彭生林
学校: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