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栩: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4/12/14 15:59:33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成绩,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对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一些粗略的看法,现陈述如下:
一、 在课堂教学中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现今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努力转变主宰课堂的主角形象,力图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却困难重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与学双方的步伐没有协调一致。学生没有更新学习观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凭老师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当前很多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走神,东张西望不做笔记,玩东西,开小差;被老师提问到的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以然。很多学生读书时有口无心,阅读时不圈点勾画,遇到疑难字词不查字典;他们作文题材狭窄,思路闭塞,不写提纲,不做修改,字迹潦草,文面污秽,应付了事。更多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说忘了或忙不过来;课间课后能主动向老师请教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当然这其中有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学生学习习惯差。
培根有言: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切。我认为,学生学习习惯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努力程度一样,是主宰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现在部分的高中学生(尤其是农村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初中以前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曾对我校高一新生进行过摸底问卷调查,调查的项目涉及到学习习惯方面,摸底的结果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差,还处在被动学习的阶段。我在一中支教的时候,发现重点中学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习惯也不大好。即使部分学生已有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高中生毕竟仍然处在身心发展不稳定时期。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教师要求下履行着的各种常规,即使经过多年的练习,只要教师的监督一旦解除,那些经过多年形成的习惯,也往往会遭到破坏。”所以高中阶段仍然需要继续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对于那些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习惯。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叶老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听说读写。我认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方面的好习惯。至于该培养什么样的习惯,我参考了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听的良好习惯
(1)专心听讲不走神的习惯(2)边听边想的习惯(3)抓住要点做笔记的习惯
(4)眼睛注视说话人的习惯(5)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的习惯
2、说的良好习惯
(1)开口多说普通话的习惯(2)口齿清楚音量适中的习惯(3)态度自然语调适境的习惯(4)想好再说有条不紊的习惯(5)使用礼貌用语、表达得体准确的习惯(6)目光注视听话人的习惯
3、读的好习惯
⑴圈点勾画写批注的习惯(4)边读边思、质疑问难的习惯(5)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的习惯(6)自觉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7)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4、写的好习惯
写字的好习惯:
(1)字形合乎规范的习惯(2)笔顺笔画正确的习惯(3)字迹清爽、行列整齐的习惯(4)卷面整洁、本子平整的习惯
作文的好习惯:
(1)精心构思、编好提纲的习惯(2)下笔一气呵成、不迁延的习惯(3)一丝 不苟、字斟句酌的习惯(4)标点正确、格式无误、书写准确的习惯
以上是学生在课堂要养成的习惯,教师还要在平时要求学生养成其他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课后及时巩固复习,平时多读经典名著,广涉博览勤观察,常写日记积累材料,勤写多练日有所作,经常临帖持之以恒等等习惯。
二、 教学形式简单化和多样化相统一,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很多教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运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师生讨论多方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精彩纷呈,确实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是这样的课真正收到实效的有多少呢?试想,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既要让学生读懂课件中精要的文字内容,欣赏领悟课件中精美的图片形象,又要让学生进行民主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果,实现三维目标,这可能吗?我想,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我们不妨分解教学目标,使每节课的形式简单化、教学深刻化,或者根据教学学段和教材内容,在不同的课堂上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教学形式在总体上呈多样化的趋势。
比如,《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我们需要把分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作为教学目标,并分析体会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以此理解主题。为了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可以把教学形式简单化和多样化统一起来。第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梳理情节和了解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让学生调动视听感官,了解小说情节,“身临其境”地感受鲁镇这一典型环境,并让学生课后阅读课文回忆电影,记下全文的情节要点,概括鲁镇的人情风俗特点。第二课时,结合作业,充分思考讨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重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第三课时,教师设置有关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讨论主题。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和形式的,每堂课教学形式简单充实而不花哨,但贯穿《祝福》整个的教学形式却是多样的,有观看影片、讲解分析、探究讨论等形式。
三、 多安排自习课,教师“授之以渔”,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成绩,我们学校大力提倡学习江苏洋思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上个学期学校在初中抽取一个班进行学洋思的教学实践改革,教师每堂课只讲4、5分钟,“授之以渔”,布置学习任务,然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改革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成果。这就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的农村中学是可行的。
我想洋思的课堂教学方式可推广到高中。有些老师在教学中陷入误区,认为教师讲解比学生自习效果要好,而且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得“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学习。他们千方百计地给知识穿上华丽的外衣,这固然能在一定的场合和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长此下去会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总想等着老师引导诱发自己学习。更有甚者,打着“早教革命”的旗号,主张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赢在起跑线上,开发了一大堆游戏软件供孩子学习,比如“悟空识字”等,就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识字,可是离开了这个游戏软件,孩子们还能坚持学习吗?我认为这样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改革,有点矫枉过正。试想,这种以玩乐、金钱堆出来的兴趣能牢靠吗?它会让孩子们迷上游戏,并且觉得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一旦遇到难题他们就束手无策、打退堂鼓了。苏轼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其实学习和做其他任何事一样,必须要有自觉自主的心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不能依靠外力牵引或凭一时兴趣。不然,将来怎能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以为孔子倡导的 “乐学”,是学生内在需求的表现,而不是通过教师这一外在的因素使学生“乐学”。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文言基础知识的教授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学生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而文言文知识涉及语法知识,学习起来显得枯燥乏味,需要学生克服惰性和畏难的情绪。因此,我觉得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实效性,就应该多开设像洋思中学那样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归纳文言基础知识。这种自主学习课不是那种师生互动热闹的注重形式的合作探究课,它可以发扬学生刻苦学习、自主钻研、多思多问的精神,改变学生“要我学”的观念为“我要学”。我以为这种自习课是把传统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理念统一的结果,农村中学教育技术资源有限,更宜选用这种低本高效的课堂教学。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不成熟的看法。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老师的职责,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需要全体老师“上下求索”,探求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作者:张栩
学校:福州市闽清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