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川:写作主动性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4/12/14 16:21:39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最重要的一环。而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写作文,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所努力的方向。教师引导与学生自觉应统一起来,把写作行为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写好作文。
关键字:写作 主动性 修改 实践 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实践性,主动性的培养。因此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写作中溶入社会生活,主动地发现问题,表达感受。但是,作文难教,而作文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写更是难中之难。一提起作文,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甚至波及社会,形成一种对写作的恐惧症。面对学生写作能力差,文字表达素质不好,内容苍白无力的状况,不禁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写作教学的症结究竟何在?作文教学如何才能更加有效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
学生学习写作,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客观过程。从作文教学的客观过程看,我认为当前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忽略了“作文修改”,应重视作文修改对学生提高水平的作用。(2)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发现美”,将学生绑在课堂里,教条地传授一些写作“诀窍”,这是写作教学的一大弊端。(3)忽略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却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增加阅读量。
一、重视作文修改教学,让学生懂得改,主动改
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个是教的过程,一个是写的过程。教的目的在于会写,因此“怎样写”,便是“怎样教”的基础,“怎样写”始终是思考作文“怎样教”的逻辑起点。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人们在下笔之前,往往对自己要写的东西是模糊的。一篇好的文章写出来,并非在作者下笔之前,就已经根据写作规范要领,把它清楚的构想出来。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写出来的毛坯的基础上精心加工出来的。因此,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关于写作的意见,很多人是熟悉的。他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篇,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叶圣陶先生说:“据多数人的经验,写东西一次成功的例子并不多,除非完了篇硬是不再看,你再看它一两篇,总会看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吴晗先生在《谈写文章》中提出,一篇好文章必须经过多次修改。他主张“一篇文章写成之后,要读一篇改一篇,多读几篇多改几篇。”这些文章的大手笔们之所以这样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是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人能够一次写好一篇完美的文章。一篇好文章,往往是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逐渐完美清晰成熟起来。因此,文章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作文,在批改后进行一些讲评,就算完成了一次作文教学。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时间修改,又怎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呢?
文章的修改,不仅对于一般的写作过程是重要的,而且对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的。当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有关写作知识对作文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再一次修改,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写作中,真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能力的目的。写作是一种个人创造活动,没有哪一个老师能够教给学生一种任意套用的写作方法。一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然是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而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实际他也就获得了自我提高写作水平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寻找素材
平时,我们总把学生禁锢在课堂这一狭小的天地里,一到上作文课,学生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不知该写些什么内容,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胡乱写一通,写出来的内容空洞无物,杂乱无章。更有甚者是干脆去抄一篇作文来凑任务,或者是写出来的东西是死板板,没有一点活力,使人一读就觉枯燥无味。脑海里没有素材,当然就写不出好文章来。有时,我们老师为了应付考试,甚至诱导学生去寻找、背诵几篇范文,在升学考试时“对号入座”,往往弄得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要克服这一弊端,首先要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主动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作。虽然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但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主动去寻找,生活中就不会缺乏写作的内容。五光十色的社会,柴米油盐的家庭,复杂纷繁的人际关系,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学生之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和我们在教学上的引导有密切联系。平时,我们老师布置学生作文时都给予了一定的要求和格式。例如我们要求写先进人物一写工作,二写家庭,三写自己;写教师先写课堂,再写课外;写父母既写关爱,又写激愤,如此等等,学生作文就难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扶老太太过街、给同学送伞等细节就会成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和想象力。所以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要使他们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体验各种不同的情感,这样不仅会有素材的积累,而且会有情感的积累,这样才会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的灵感,才能写出一篇真正属于自己的作文,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真实感人。所以在写作教学中与其刻板陈旧,墨守成规,还不如信马由缰,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观察、去体会,给他们担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鼓励他们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课内阅读,要求学生熟读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却忽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学时期,学生不仅长身体,而且长思想、长情感、长知识,对于求知欲极强的学生来说,课内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时,我们应该扩大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去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适时做一些读书笔记,学习别人的一些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一点也不假。通过课内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增多了,在写作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逐步从被动的“要我写”变成主动的“我要写”,那么写出来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尽可能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我还组织学生互批作文,通过阅读同学的文章,互相寻找差距,及时给予修改指正,从而更好在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晗《谈写文章》
[2] 写作月刊
[3] 中学生写作
作者:叶海川
学校: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