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文卿: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现状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4/12/14 16:35:51

 

摘要:本文指出了农村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诟病:名著阅读的步履蹒跚,综合性学习的流于形式等,提出了转变思想,开展活动,提高兴趣;利用条件,加强监督,促进发展的建议。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探讨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地推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各方面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对语文课堂的完善做一点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 农村语文教学   名著阅读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在语文教学中的大量渗透,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和量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农村语文教学破茧成蝶的希望。但农村特殊的教育环境致使诸多问题也日益彰显。在双基的地位不可撼动,作文和阅读的身价水涨船高的今天,名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现状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窘境。在此,我想就这两大块做粗浅的探究。

一、夹缝求生的名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客观地说,这是一个务实的目标。但,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却成了他们不能承受的“负担”。

(一)四面埋伏的处境

首先,要面对电视,电影对于书籍的冲击。学生中有一种片面的认识,现在许多名著被搬上了银幕,比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与其花费时间在读书上,倒不如看这些电视剧更直观,更刺激,更轻松。再加上农村初中生自觉阅读的氛围、习惯远未形成,名著阅读的推广一开始就步履维艰。

其次是教育现状的影响。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同时,广大师生的头顶上始终悬着一把尚方宝剑——中考。社会舆论和评价的标准是中考,家长们期待的目光盯住的也是中考成绩,学校逢会必提的还是是中考,在如此“众目睽睽”之下,老师们哪个不是殚精竭虑地讲知识点,出试题精编?学生们哪个不是在题海中埋头苦做,哪还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学生有限的一点时间分配给各个学科已显得捉襟见肘,他们早已没有多余的精力分给名著阅读了。许多语文教师也习惯于从应试的角度来处理名著教学,往往止于口头鼓励——课文导读——主要人物、情节介绍的应试快餐普及,远没有真正进入日常教学安排。

除此以外,还得面对家长、其他学科老师的误解。农村家长和一部分老师对名著的误会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在中考日益逼近的今天,孩子们把宝贵的时间拿来读名著无异于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与其费时费力地读名著,倒不如多背几首古诗,多做几份试卷来得更实际。许多家长形容自己看到孩子捧着名著津津有味地阅读时的感觉是:天就要塌下来了。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这是不务正业,是看闲书。

于是,不知不觉中,名著阅读陷入了来自各方面包围的怪圈,早已沦为可有可无的“边缘任务”了。

(二)突出重围的对策

那么如何冲破这重重障碍,还名著阅读一个朗朗乾坤呢?

1、引导正确认识, 强调名著价值

时光积攒经验,阅读塑造成长。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要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时代考验的经典,才能成为推荐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名著就是其中最含蓄隽永,最意味盎然,最具启发意义的一种,它和音乐、绘画一样有着毋庸置疑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走进名著,它将为你展现一副集知识、历史、政治、修养等为一体的博大而又广阔的世界。多读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还能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对于青少年,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多花时间阅读经典的世界名著至关重要,它将让你受益匪浅。

2、把握恰当时机,激发阅读兴趣

想把一件事做成,做好,掌握恰当的时机是极为重要的,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如同战场上的指挥员一般,应当善于把握时机,来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可以是在适当的情景下去要求,也可以是针对课文的主题去要求,这样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大化,以便后面的阅读水到渠成。如学习《荒岛余生》,就要求学生读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后谈谈体会;学完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篇,要求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走进那奇妙的昆虫世界;进行相关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如在互相倾诉“成长的烦恼”时,让学生去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去学习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磨难……总之教师要善于寻找合适的机会,牵引学生走进名著阅读。

3、开展多样阅读,形成读书氛围

通过赛制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名著阅读的积极性,“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例如:初一可以进行《伊索寓言》故事大会,初二可以开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心得体会交流会,初三年可以组织《水浒》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的影响,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二、形同虚设的综合性学习

刚亮相时的综合性学习,因其独具匠心的探究性和综合性而饱受赞誉。但在咋咋呼呼地虚火了一把后,也可悲地沦为了农村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配角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村语文课堂中几乎难觅综合性学习的踪迹。

(一)探究原因

1、广大教师的认识不足

许多老师没有充分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采取马虎对待,随便应付的态度的人不在少数,如九年级的《关注我们的社区》和“我的初中生活”。前者多被直接忽视,后者则沦为一节作文课。有的即便有一点认识,但懒得做更多的尝试,嫌麻烦,怕做事,更多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地固守着老一套的教学理念,不肯为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牺牲”一点时间。

2、农村教学设备和资源的匮乏。

农村教学设备和资源的匮乏,滞后了综合性学习的脚步。我们在喜见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时,不得不承认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多数的农村学校里,缺乏多媒体设备,缺乏丰富的藏书,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没有办法查到除了老师分发的材料以外的任何资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参与的积极性,综合性学习的热情逐渐降温,直至冷却。又如《马的世界》,对北方的孩子而言,这样的活动可以开得兴味盎然,而南方,尤其是我们农村海边土生土长的孩子,多数多止于在电视上见过,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2、活动的重点偏离语文轨道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活动的设计应该体现出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表现出语文性。有的老师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硬生生地把综合性学习变成了化学课,历史课,时事课等等。教师应具备相当的全局观,从备课,教学设计伊始就该对此类活动课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方式方法,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最终的效果有充分和合理的预判,并始终围绕着语文学习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最大限度的扩大和拓展语文的范围。

(二)提出对策

那么如何改善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呢?

1、转变观念  真正投入

教师只有真正地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深思熟虑的结果,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下的有益的尝试,才能真正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备得充分,上得有有容,学得开心。真正促进语文课程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勇于探索  积极尝试

尽可能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力度,将活动植根于农村中特有的教学资源中,发动学生选择本土文化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如在进行《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美丽风光,丰富的风俗人情,去寻觅,探访,发现,吟咏,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老师可以当一个好的设计师,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展现综合性学习的无穷魅力,让学生明白综合性学习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而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真正投身其中,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精神,锻炼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尝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重视评价  肯定成果

对初中生而言,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赏是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不二法门。教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帮助学生收获同学艳羡的目光,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适时的表扬和肯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用心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能,获得肯定的舞台。如:《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去调查身边人对戏剧的了解情况、喜爱程度、参与水平等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展开适当的综合性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可以设计一次“我也是戏迷”的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才艺。

总而言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立足长远,摒弃功利,以生为本,更新观念,善待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新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的齐头并进, “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人格!那么,农村语文教学终会迎来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何婉菊.《让学生走进名著》[ J ].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1期

(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五卷) [M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王文卿    

学校:福清市龙东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